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疚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疚疽

疚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之一,多發於兩腋下、兩臂內側及手掌等處。其名首見於《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·決生死法》,後世醫籍如《醫宗金鑑》亦有所載,並稱其為「米疽」,蓋因患處腫硬如米粒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
疚疽之成,多因內有鬱熱,外感風邪,或七情內傷,氣血凝滯,致使經絡壅塞,毒聚肌腠而成。其發病與肝膽經關係密切,因腋下為肝膽經所過之處,若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毒蘊結,則易發為疚疽。

臨床表現

疚疽初起,患處腫硬疼痛,形如粟米,漸次增大,皮色或紅或暗,伴寒熱往來、振顫、衄血(鼻血)、咽喉乾燥等症。若熱毒熾盛,可見煩心嘔逆,飲水即吐;若延至六、七、八日,宜發汗解表,使邪從汗出。

證治要點

疚疽之治,當辨其寒熱虛實。若屬熱毒壅盛者,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仙方活命飲加減;若兼肝鬱氣滯者,可佐以疏肝解鬱之品,如柴胡、鬱金等。《醫宗金鑑》載其治法與米疽相類,可參酌施治。

古籍論述

  1. 《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》:「內疚疽發兩腋下及兩臂併兩手掌中,寒熱而振,血(衄)嗌幹,飲多即嘔,煩心,六、七、八日宜汗。」
  2. 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疚疽即米疽,生於腋下,初如黍米,漸大如豆,堅硬疼痛。」

疚疽雖為外科之疾,然其病機與內在氣血失和密切相關,故治療時需內外兼顧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