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臼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臼齒
臼齒,又稱「盡根牙」或「磨牙」,為人體口腔後方之牙齒,其咬合面寬闊平坦,主司咀嚼與磨碎食物之功能。中醫理論中,牙齒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,尤其與「腎」、「胃」二臟腑相連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齒為骨之餘」,而「腎主骨」,故臼齒之健康與腎氣盛衰相關;另「足陽明胃經」循行於齒齦,胃火熾盛時,易見牙齦腫痛或臼齒蛀蝕。
從經絡角度論,上頜臼齒屬「足陽明胃經」,下頜臼齒則與「手陽明大腸經」相繫。若臼齒疼痛或鬆動,除局部因素外,可能反映胃腸積熱或腎陰不足。中醫臨床辨證時,常觀察臼齒狀態以推測內在失衡,如:
- 腎虛齒搖:臼齒鬆動無力,伴腰膝酸軟,多因腎精虧虛,骨失所養。
- 胃火上炎:臼齒周圍牙齦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,多因嗜食辛辣,胃熱上攻。
- 濕熱蘊結:臼齒蛀蝕(齲齒)反覆,口黏苔膩,與脾胃濕熱熏蒸有關。
臼齒之名,源於其形如臼,功能似磨,為飲食消化之首要關竅。中醫強調「齒齦通乎內臟」,故臼齒異常不僅為口腔之疾,更可能是整體氣血陰陽失調之徵兆。歷代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牙齒蟲蝕」,即與現代齲齒相似,認為蟲病(濕熱蛀蝕)或虛火浮越皆可致病,治法或清胃瀉火,或滋腎固齒,需依證施治。
此外,臼齒生長時機亦具中醫意義。智慧齒(第三大臼齒)約於18歲後萌發,此時正值「腎氣平均」之生理階段,若萌發不順、腫痛難生,中醫或歸因於「相火妄動」或「氣血瘀滯」,可配合針灸或中藥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