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痔

病名

  1. 酒痔之名首見於《外臺秘要》卷二十六,記載:「若肛邊腫痛生瘡者,酒痔也。」此症多因長期過量飲酒,濕熱內蘊,下注肛門所致,臨床表現為肛門周圍腫脹、疼痛,甚則生瘡化膿,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肛門周圍膿腫。其發作常與飲酒有密切關聯,酒性濕熱,易助火生痰,濕熱鬱積於大腸,導致氣血壅滯,形成腫痛。

中醫治療此症,可內服蜂房膏,該方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之效。此外,亦可參考肛癰(肛門癰腫)的相關治法,如清熱利濕、活血散結等法,常用方劑包括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,並可配合外敷清熱消腫之藥,如金黃散等。

  1. 酒痔亦為牝痔之別名,相當於肛漏(肛瘻)。牝痔多因濕熱下注,氣血瘀滯,久而成漏,症見肛門瘻管形成,時有膿血滲出。相關論述可參見牡痔條,其治法多以清熱解毒、托裡排膿為主,或配合手術療法。

病因病機
酒痔之成因,主要與濕熱蘊結有關。酒性辛熱,過飲則助濕生熱,濕熱下注大腸,阻滯氣血運行,致使肛門局部氣血壅滯,久而化熱成毒,發為腫痛、潰膿。若病情遷延不愈,濕熱腐肉成漏,則轉為肛漏之證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濕熱蘊結型:肛門腫痛灼熱,局部紅腫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氣血瘀滯型:肛周硬結疼痛,痛有定處,或見瘻管形成,膿液排出不暢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濕熱蘊結:治宜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,方用萆薢滲濕湯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• 氣血瘀滯:治宜活血化瘀、散結通絡,方用仙方活命飲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
若已成膿,當辨其膿成與否,適時切開引流;若已形成肛漏,則需結合外科療法,以徹底根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