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脹

定義與病因病機

酒脹乃中醫病名,屬脹病範疇,主要因長期過量飲酒,濕熱之邪損傷脾陰所致。此病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腹滿》,其記載:「嗜酒之人,病腹脹如鬥,前後溲便俱有血,用利藥轉加,其脈數而澀。」明確指出酒脹之特徵為腹部脹大如鼓,並伴有便血、尿血等症狀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酒性濕熱,長期過量飲酒則濕熱內蘊,首先損傷脾胃。脾主運化水濕,脾傷則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;胃主受納,胃傷則氣機不暢。濕熱久蘊更可傷及脾陰,導致陰虛內熱,進一步影響脾之統血功能,故見便血、尿血等出血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酒脹患者常見以下臨床表現:

  • 腹部脹大:腹脹如鼓,按之堅滿,甚者腹大如鬥
  • 二便異常:小便短赤,大便溏泄或祕結,嚴重者可見便血、尿血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,脈象多見數而澀
  • 全身症狀:面色萎黃或晦暗,肢體困重,口乾口苦,納差厭油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情發展,酒脹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濕熱蘊結型:腹脹滿悶,口苦口黏,小便黃赤,大便不爽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2. 脾虛濕困型:腹脹時輕時重,食後尤甚,神疲乏力,大便溏薄,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濡緩
  3. 陰虛濕熱型:腹脹不舒,口乾咽燥,五心煩熱,小便短赤,舌紅少津,苔薄黃,脈細數
  4. 血瘀水停型:腹大堅滿,青筋暴露,面色黧黑,肌膚甲錯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

治療原則

酒脹治療當以健脾理氣、清熱祛濕為主,兼顧養血和營。根據《張氏醫通》記載,常用藥物包括:

  • 理氣消脹:枳實、砂仁
  • 清熱祛濕:黃連、茯苓
  • 健脾和胃:半夏、炮薑
  • 養血和營:當歸、芍藥、阿膠
  • 酸收固澀:烏梅

臨床用藥需根據具體證型靈活加減:

  • 濕熱重者加梔子、茵陳
  • 脾虛甚者加白朮、黨參
  • 陰虛明顯者加生地、麥冬
  • 血瘀顯著者加丹參、赤芍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酒脹需與下列病證相鑑別:

  1. 鼓脹:泛指腹部脹大如鼓的病症,病因更為廣泛,包括氣鼓、水鼓、血鼓等,而酒脹特指因酒傷所致
  2. 酒鼓:與酒脹相似,但更強調酒毒傷肝所致的腹脹,常伴有黃疸、蜘蛛痣等肝損表現
  3. 痞滿:自覺脘腹痞塞不通,但外無脹大之形,與酒脹之有形脹大不同

病機演變與預後

酒脹若未及時治療,病機可能進一步演變:

  • 濕熱久蘊可化火傷陰,導致肝腎陰虛
  • 脾虛不運可致水濕泛溢,形成水腫
  • 氣滯血瘀可發展為癥積
  • 陰損及陽可出現脾腎陽虛之候

預後與飲酒程度、治療及時性密切相關。早期發現並戒酒治療,預後較好;若遷延不治,可發展為鼓脹重證,治療難度大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