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痰

定義與概念

酒痰是中醫痰證的一種特殊類型,指因過量飲酒或酒後不當飲食導致體內濕熱積聚,進而形成的病理產物。此證候在元代《瑞竹堂經驗方》及明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等古籍中均有記載,屬於中醫"痰飲病"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酒痰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酒濕內蘊:酒性濕熱,過量飲酒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停,聚而為痰。
  2. 酒後飲水:酒後過量飲用茶水或其他飲品,進一步損傷脾胃陽氣,使水濕不化。
  3. 飲食不節:長期嗜食肥甘厚味,與酒同進,加重濕熱內生。

從臟腑辨證角度,酒痰主要涉及:

  • 脾胃:運化失職,濕濁中阻
  • :痰濕上犯,影響宣降
  • 肝膽:濕熱蘊結,疏泄不利

臨床表現

酒痰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飲酒後次日出現嘔吐,吐出物多為酸水或黏液
  • 食慾減退,脘腹痞悶
  • 口中黏膩,舌苔厚膩
  • 可能伴有頭暈目眩、胸悶氣短
  • 長期患者可見面色晦暗、形體肥胖

古籍論述

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痰飲源流》記載:"酒痰,因飲酒不消,或酒後多飲茶水,但得酒,次日即吐,飲食不美,嘔吐酸水等癥。"

《泰定養生主論》稱:"味痰,又名酒痰。味痰者,因飲食酒醑厚味而唾痰也。"

辨證分型

根據臨床表現,酒痰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濕熱酒痰

    • 主症:嘔吐酸腐,口苦口臭,小便黃赤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2. 寒濕酒痰

    • 主症:嘔吐清水,畏寒肢冷,喜熱飲
  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
  3. 痰氣互結

    • 主症:胸脅脹滿,噯氣頻作,咽喉不利
    • 舌脈:舌苔薄膩,脈弦滑

治療原則

酒痰的治療以"化痰祛濕"為基本大法,根據不同證型配合:

  • 清熱化濕
  • 溫中化飲
  • 理氣和胃

方藥舉例

  1. 瑞竹堂化痰丸(出自《瑞竹堂經驗方》):

    • 組成: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等
    • 功效:燥濕化痰,和胃止嘔
  2. 其他常用方劑

    • 二陳湯:基礎化痰方
    • 溫膽湯:適用於痰熱內擾
    • 平胃散:用於濕阻中焦

相關概念辨析

  1. 味痰:與酒痰概念相近,強調因飲食厚味所致,範圍較酒痰更廣。

  2. 痰飲:酒痰屬於廣義痰飲病中的一種特殊類型,具有痰飲病的基本特徵,但病因更為明確。
  3. 濕痰:酒痰與濕痰病理相似,但酒痰有明確的酒濕致病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