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嗽

病名,指因過量飲酒損傷肺臟而引起的咳嗽,屬中醫內傷咳嗽範疇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酒性濕熱、損傷肺胃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酒毒傷肺:酒性辛熱,過飲則助濕生熱,濕熱上熏於肺,灼津為痰,痰熱壅肺,肺失宣降,發為咳嗽。
  2. 胃氣結聚:長期飲酒,冷熱雜飲,易損傷胃脘,導致氣機鬱滯,濕濁內停,上犯於肺,形成濕痰咳嗽。
  3. 痰濕鬱久化熱:濕痰久蘊,可化熱化火,進一步加重肺氣上逆,咳痰黏稠或帶腥味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咳嗽痰多,質黏或黃稠,甚則痰中帶血。
  • 胸悶氣促,口乾口苦,或伴胃脘痞滿。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(痰熱證)或濡滑(痰濕證)。

治療方藥

中醫治療酒嗽以清熱化痰、宣肺止咳為主,兼顧健脾化濕。

  1. 痰熱證
    • 栝蔞青黛丸(《醫學入門》):栝蔞仁清肺化痰,青黛清熱解毒,適用於痰熱壅肺之咳痰黃稠。
    • 竹瀝紫蘇湯(《丹溪心法》):竹瀝清熱豁痰,紫蘇理氣寬中,佐韭汁散結,適用於酒傷肺絡之咳嗽。
  2. 痰濕證
    • 蜂姜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生薑溫胃化飲,蜂蜜潤肺和中,適用於寒濕痰飲內停之咳喘。
    • 二陳湯加減:陳皮、半夏健脾化痰,可加栝蔞、杏仁宣肺止咳。

相關文獻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提到「飲酒傷肺,痰嗽」,主張以竹瀝、紫蘇等清化痰熱。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酒嗽因「酒大熱以毒」,日久胃氣鬱結,濕痰上犯,需調理中焦兼化痰止咳。

酒嗽與一般外感咳嗽不同,其病機多與內傷相關,治療時需注重調理脾胃、分化濕熱,以避免痰飲復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