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側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側水
側水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婦女妊娠期間陰道偶有白色稠狀液體流出之症。此症首見於清代醫家崔秉銑所著《婦科宗主》,其記載:「婦人有孕,或因氣怒,或取重物,偶來白色水,稠者,非胞破之水,名曰側水。」意指此症與胞衣破裂所致之羊水滲漏不同,多因情志失調或勞力過度,導致氣機不暢,沖任失和,陰液外溢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期間母體氣血聚於沖任以養胎元,若因情志鬱怒,肝氣橫逆,或提舉重物,勞傷脾氣,皆可影響沖任固攝之能,致使陰液外泄。此類液體色白質稠,與帶下病之濕熱下注或脾虛濕盛所致者不同,亦異於胎漏、胎動不安之血性分泌物,故崔氏特以「側水」區別之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妊娠期間陰道流出白色稠液,量少偶發,無異味,不伴陰癢或腹痛。
- 兼症:或見情緒波動、胸脅脹悶,或因勞力過度而誘發。
- 鑑別:需與「胞破之水」(羊水早破)區分,後者質清稀、量多且持續滲出;若側水轉為量多質黏,則需參照「妊娠白帶」論治,考慮濕熱或脾虛等病機。
治療原則
側水若屬輕症,無需特殊治療,以調暢情志、靜養為要。若因肝鬱氣滯,可佐以疏肝理氣之品,如佛手、香附等,然用藥須避辛燥傷陰;若因脾虛失攝,可酌加健脾益氣之藥,如白朮、山藥,但需避用滑利下行之劑。整體以調和氣血、固護沖任為主,務必謹守「胎前宜清」之則,避免峻藥擾動胎元。
古籍補充
《婦科宗主》強調此症「非胞破之水」,提示醫者勿誤判為胎膜早破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妊娠帶下異常之辨治,可與側水互參,進一步釐清妊娠期陰液外溢之各類證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