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食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食衄
病證名,指因飲食過量或嗜食辛熱之物,導致血熱上衝、迫血妄行而發生的鼻衄。此證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九,記載:「病者飲酒過多,及啖炙煿五辛熱食,動於血,血隨氣溢,發為鼻衄,名酒食衄。」
病因病機
酒食衄的成因主要與飲食不節有關。中醫認為,酒性辛熱,過量飲用易助濕生熱,灼傷脈絡;而炙煿(燒烤)、五辛(如蔥、蒜、辣椒等)等熱性食物,亦會助長體內陽熱之氣,導致血分受熱。熱邪上擾,迫血妄行,血溢鼻竅,遂發為鼻衄。此外,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飲食不節易損傷脾胃,使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進一步加重血熱之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鼻衄外,常伴隨面赤、口乾、煩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。若兼有濕熱內蘊,可見胸悶、脘腹脹滿、小便黃赤等症狀。
治療方藥
- 茅花湯:以白茅花為主藥,性涼味甘,能涼血止血,適用於血熱妄行之鼻衄。
- 加味理中丸:針對脾胃虛弱兼有血熱者,可溫中健脾,佐以涼血之品。
- 瀉心湯加減:以黃連、黃芩、大黃清瀉心胃之火,並可加解酒藥如葛花、枳椇子,以化解酒毒。若血熱甚者,可酌加生地、丹皮、赤芍等涼血止血之藥。
- 外治法:可用棉花蘸取藥液(如茅花湯或涼血止血藥汁)塞鼻,以達局部止血之效。
相關證型
酒食衄屬鼻衄之一種,與其他鼻衄證型(如肝火上炎、肺熱壅盛等)需辨證區分。其特點在於發病與飲食密切相關,治療時除止血外,需兼顧清熱化濕、調理脾胃。
古籍參考
除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、《景岳全書》等亦對飲食所致鼻衄有所論述,強調「熱從口入」之病機,並提出相應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