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氣

在中醫理論中,酒氣指酒類飲品經人體消化吸收後所化生的精微之氣,其性溫熱,具有升發、走竄之特性。《素問·厥論》提及:「酒氣與穀氣相薄,熱盛於中。」說明酒氣與水穀精微之氣相互搏結,易使體內陽熱偏盛,進而影響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。

從中醫角度分析,酒氣屬濕熱之邪,其性剽悍,能迅速行散於經絡,並上衝頭目。適量飲酒可助行氣活血、通絡散寒,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酒能「行藥勢,通血脈」,故古代醫家常用酒作為藥引,或炮製藥材以增強療效。然過量飲酒則易使酒氣鬱滯,釀生濕熱,內傷脾胃,導致中焦氣機壅塞,出現脘腹脹滿、口乾舌燥、頭暈目赤等症,甚則耗傷陰液,引發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。

酒氣與人體臟腑關係密切,尤以肝、胃為要。肝主疏泄,酒氣之熱易引動肝火,使肝陽上亢;胃主受納,酒氣之濕易困阻脾胃,影響運化。《金匱要略》亦指出「酒疸」之病,因酒氣濕熱內蘊,熏蒸肝膽,導致身目發黃,此為酒氣致病之典型例證。

此外,酒氣之性與人體體質相關。陽盛或濕熱體質者,飲酒後易見熱象加劇;而氣虛或陰虛者,酒氣更易耗氣傷陰,加重虛損。歷代醫家強調,酒氣之用需因人而異,辨證施治,方能趨利避害。

總括而言,酒氣在中醫理論中兼具藥用與致病雙重特性,其影響深及氣血、臟腑與經絡,臨床辨證時需綜合考量其寒熱虛實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