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癖
定義
酒癖,又稱「酒癥」,為中醫病名,指因長期過量飲酒,導致酒毒內蘊,積聚成癖,形成腹部癥塊的一種慢性疾病。其特徵為腹部硬結、消瘦、腹水等,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酒精性肝硬化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酒性濕熱,長期嗜酒易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。酒毒蘊結於中焦,進一步阻滯氣機,影響肝膽疏泄,致使氣滯血瘀,日久形成癥積。此外,酒毒亦可耗傷陰血,損及肝腎,使正氣虛弱,痰瘀互結,加重癥塊形成。
臨床表現
- 腹部癥塊:初期或可觸及脅下硬塊,按之堅硬,固定不移,隨病情發展逐漸增大。
- 腹脹腹水:因氣滯水停,患者常見腹大如鼓,叩之濁音,甚則青筋暴露(即「臌脹」)。
- 形體消瘦:脾胃受損,氣血生化不足,故見肌肉削減、面色萎黃。
- 其他兼症:或伴見黃疸、納差、噁心、倦怠乏力,舌質多暗紫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辨證分型
- 氣滯血瘀型:脅下癥塊刺痛,脘腹脹滿,舌紫暗,脈弦澀。
- 濕熱蘊結型:腹大堅滿,煩熱口苦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脾虛水停型:腹脹如鼓,下肢浮腫,神疲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緩。
- 肝腎陰虛型:癥塊堅硬,形體羸瘦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以「行氣活血、化瘀消癥」為主,佐以清熱利濕、健脾益氣或滋養肝腎等法,依證型加減。常用方劑如:
- 膈下逐瘀湯(適用氣滯血瘀)
- 茵陳蒿湯合五苓散(適用濕熱蘊結)
- 實脾飲(適用脾虛水停)
- 一貫煎(適用肝腎陰虛)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酒癖者,因大飲酒後,渴而引飲無度,酒與飲俱不散,停滯在於脅肋下,結聚成癖。」《聖濟總錄》亦載:「酒癖之人,面色萎黃,肌體消瘦,此由飲酒過度,停積不散,蘊滯於胃脘,結成癥塊。」
酒癖之成,多因縱酒無節,病勢纏綿難癒,早期調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