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瘤
酒瘤,乃中醫外科病名之一,特指因飲酒而致瘤體發生特殊變化之病症。此病名首見於張覺人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編,其記載曰:「酒瘤,吃酒時則厚堅不軟,不吃酒時則軟而堅。」此描述精準道出酒瘤之典型臨床特徵。
病因病機
酒瘤之形成,主要與酒毒內蘊、氣血凝滯相關。中醫認為,酒性溫熱而質濁,過量飲酒則易致濕熱內生,蘊結於經絡肌膚之間。長期飲酒者,酒毒積聚,與體內痰濕互結,阻滯氣血運行,日久則形成瘤體。
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膏粱厚味,足生大疔。」酒作為濕熱之品,過飲則易生痰濕,痰濕凝滯則成瘤。酒瘤之特殊在於其質地隨飲酒與否而變化,此乃酒毒與瘤體相互作用之表現。
臨床表現
酒瘤之典型症狀為:
- 瘤體質地隨飲酒狀態而變化:飲酒時瘤體厚堅不軟,不飲酒時則軟而堅
- 瘤體多呈局部隆起,表面皮膚或正常或微紅
- 觸之可有壓痛感,尤以飲酒後為甚
- 病程較長者,瘤體可能逐漸增大
此種特殊變化機制,中醫解釋為酒性助熱,飲酒時熱毒熾盛,氣血凝滯加重,故瘤體堅硬;不飲酒時熱毒稍減,氣血運行略暢,故瘤體轉軟。
辨證分型
根據中醫理論,酒瘤可大致分為以下證型:
-
濕熱蘊結型:
- 瘤體紅腫明顯
- 觸之灼熱
- 伴有口苦口黏
- 舌紅苔黃膩
- 脈滑數
-
痰瘀互結型:
- 瘤體色暗
- 質地堅硬
- 疼痛固定
- 舌暗或有瘀斑
- 脈澀
-
氣滯血瘀型:
- 瘤體隨情緒波動而變化
- 脹痛明顯
- 胸脅脹滿
- 舌淡紅苔薄白
- 脈弦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酒瘤,首重辨證施治,主要治則包括:
- 清熱解毒
- 化痰散結
- 活血化瘀
- 疏肝理氣
對於濕熱蘊結者,當清熱利濕;痰瘀互結者,宜化痰祛瘀;氣滯血瘀者,需理氣活血。同時,戒酒為治療之首要條件,否則藥石難以奏效。
古籍記載
除《外科十三方考》外,歷代醫籍中亦有類似記載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中提到:「酒毒發者,因過飲酒,酒毒濕熱走注皮膚。」雖未直接提及酒瘤之名,但對酒毒致病的機理已有深刻認識。
《外科正宗》亦云:「夫瘤者,留也。隨氣凝滯,皆因臟腑受傷,氣血乖違。」指出瘤之形成與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,此理論亦適用於酒瘤之病機解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