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痢

酒痢,又稱酒利,為中醫病名,指因長期飲酒過度,導致酒毒蓄積於腸胃,損傷脾胃與大腸功能,進而引發的痢疾。此病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九,並於《醫說》等古籍中進一步記載,描述其特徵為腹痛、下痢膿血,或排出如魚腦狀黏濁物。患者多因長期酗酒成癮,日久則身體消瘦,終日不思飲食,唯賴飲酒暫緩不適,形成惡性循環。

病因病機

酒性濕熱,過量飲酒易使濕熱內蘊,積聚腸胃。濕熱鬱久化毒,損傷腸絡,導致氣血失調,腐敗成膿,故見痢下赤白;若濕熱膠結,則排泄物黏稠如魚腦。此外,酒毒亦會耗傷脾胃之氣,使運化失常,久則氣陰兩虛,形體羸弱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腹痛:濕熱壅滯腸道,氣機不通,發為腹中絞痛。
  2. 下痢膿血:熱毒灼傷腸絡,血溢脈外,與濕濁相混,排出赤白相兼之黏液。
  3. 排泄物如魚腦:濕熱膠結,腐穢內停,痢下黏濁成塊。
  4. 形體消瘦:脾胃受損,氣血生化不足,加之酒毒耗陰,日久肌肉失養。
  5. 酒癮依存:患者常因酒毒成癖,雖病仍嗜酒,形成「不食唯飲」之症。

治療方向

中醫治酒痢以清熱祛濕、解酒毒、調和氣血為主,兼顧健脾益氣。古籍記載以下方藥:

  1. 葛根湯:解表清裏,升發脾胃清陽,尤適濕熱初蘊兼表證者。
  2. 香茸丸(《三因方》):以木香、鹿茸等藥溫中化濕,適用於久痢虛寒夾濕者。
  3. 單方驗法:如《文堂集驗方》載,以絲瓜連皮燒研,空心酒服,取其清熱解毒、通絡止血之效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壅盛:痢下赤白、肛門灼熱、舌紅苔黃膩,宜白頭翁湯加減。
  2. 脾虛夾毒:久痢不止、神疲乏力,佐以參苓白朮散健脾化濕。
  3. 陰傷血瘀:形瘦口乾、痢下紫暗,可用駐車丸養陰和血。

酒痢之病,反映酒毒與濕熱交織為患的病理特點,治療需標本兼顧,除解毒化濕外,更須戒酒以絕病源。古籍所載方藥,可依證型加減,然臨床須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