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癩

病名
酒癩為中醫皮膚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。其病因多因酒醉後臥於黍穰(高粱稈)上,汗出體虛,風邪乘虛外襲,鬱於肌膚,久而化熱成毒,發為瘡癩。風邪內蘊,進一步侵擾經絡,可致毛竅閉塞,氣血失和,甚則傷及營血,導致眉髮脫落。

病機與證候
酒癩初起時,周身皮膚生瘡,瘡形大小不一,小者如豆,大者如錢幣,其色灰黃,表面覆有膿痂,搔破後流滋水,伴隨瘙癢或疼痛。若遷延不癒,風毒深伏,可損及毛竅,使氣血不能上榮,故見眉鬚脫落。此證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結核樣型麻風」及「瘤型麻風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更重風、濕、熱、毒交織之病機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蘊膚型:瘡疹色紅,膿痂較薄,瘙癢明顯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濕毒壅盛型:瘡面糜爛,滋水淋漓,膿痂厚濁,伴身重困倦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血虛風燥型:病久不癒,皮膚乾燥脫屑,眉髮稀疏脫落,舌淡紅少津,脈細澀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酒癩,首重祛風解毒,兼以清熱化濕或養血潤燥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風熱蘊膚:可用 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以疏風清熱。
  • 濕毒壅盛:宜 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合 黃連解毒湯,清利濕熱。
  • 血虛風燥:選用 四物消風飲(《醫宗金鑒》)滋養營血,兼祛餘邪。
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酒癩者,酒醉臥黍穰上,因汗體虛,風從外入,落人眉須。」強調酒後腠理疏鬆,風邪易侵,與內濕相搏,發為癩疾。後世醫家如《外科啟玄》亦提及此症與「風癘」相關,治法需內外兼調,尤重祛風活血。

酒癩一病,反映中醫「外邪內傷相兼為患」之理論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