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渴

病證名

酒渴為中醫病證之一,主要分為兩類:

  1. 因飲酒過多所致的渴證

    • 病因病機:過量飲酒導致濕熱內蘊,灼傷津液,或酒毒鬱滯三焦,影響氣化功能,使津液輸布失常,故見口渴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口乾煩渴,飲水不解,或伴胸悶、嘔逆、小便不利等濕熱內阻之象。
    • 治法方藥
      • 幹葛調五苓散(出自《證治要訣》):以葛根生津止渴,配合五苓散化氣利水,使濕熱得解,津液得復。
      • 若兼脾胃濕熱,可酌加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;若津傷較甚,可加天花粉、麥冬養陰生津。
  2. 消渴病之一種(又名酣飲)

    • 病因病機:長期嗜酒,酒毒積熱,灼傷肺胃之陰,或酒濕困脾,運化失職,津液不布,發為消渴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煩渴多飲,尤喜冷物,口乾舌燥,尿頻量多,或伴身熱、脘痞等濕熱內蘊之證。
    • 治法方藥
      • 烏梅木瓜湯(出自《類證治裁》):以烏梅、木瓜酸甘化陰,生津止渴,佐以清熱利濕之品,如石膏、知母等。
      • 若熱盛傷陰,可加生地、玄參滋陰清熱;若濕重困脾,可加蒼朮、茯苓健脾化濕。

相關中醫理論

  • 酒性濕熱,易傷脾胃,久則化燥傷陰,故酒渴多見濕熱與陰傷並存之證。
  • 治療上需辨明濕熱與陰虛孰輕孰重,濕重者以化濕為主,熱重者以清熱為先,陰傷者當佐以養陰。
  • 酒渴與一般消渴不同,其病機多與酒毒內蘊相關,故用藥常配伍解酒毒之品,如葛花、枳椇子等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證治要訣》強調酒渴需分消濕熱,通調水道。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指出酒渴屬消渴範疇,治法需兼顧清熱生津與化濕解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