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厥

酒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指因過量飲酒後出現四肢厥冷、神識昏蒙之病證。此症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傷酒章》,其載:「大醉之後,忽然戰慄,手足厥冷,不省人事,名曰酒厥。」其病機主要與酒毒內蘊、氣機逆亂相關,屬急性酒精中毒之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酒性辛熱,雖能通行血脈,然過飲則易釀濕生熱,蘊結脾胃,阻遏氣機。酒毒上攻,蒙蔽清竅,則神昏不省;陽氣被遏,不達四末,故手足厥冷。此外,酒濕困脾,運化失司,痰濁內生,進一步加重氣機壅滯,形成痰熱互結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於大醉後突發症狀,可見:

  1. 四肢厥冷:手足逆冷,甚則周身不溫。
  2. 神識昏蒙:輕者嗜睡囈語,重者不省人事。
  3. 伴隨症狀:或見面色潮紅、嘔吐痰涎、胸悶氣促,舌苔厚膩,脈滑數或沉伏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酒厥,首重醒神開竅、調暢氣機,兼以化濕解酒毒。

  1. 急救處理:先以辛溫通陽之薑湯灌服,溫中和胃,宣通氣血,不可驟用寒涼藥物,以免冰伏病邪。
  2. 內服方藥
    • 二陳湯加減:以燥濕化痰為基礎,佐以行氣解酒。常用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,加青皮疏肝破滯,葛根升清解酒毒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即載此方治酒厥。
    • 若痰熱壅盛,可加黃連、竹茹清熱化痰;氣滯明顯者,酌加枳實、厚朴以寬中下氣。

相關鑑別

酒厥需與其他厥證區分:

  • 食厥:因暴食後氣機窒塞所致,多伴脘腹脹滿,治宜消食導滯。
  • 氣厥:因情志刺激引發,常見情緒波動史,治以疏肝理氣。

酒厥反映中醫對酒精致病之深刻認識,其治療強調「急則治標」,先醒神回厥,再調理脾胃,以化解酒毒濕濁為要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亦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