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禁
酒禁為中醫證名,指飲酒後出現身體發冷、顫抖之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六氣為病》,劉完素論述:「酒苦性熱,養於心火,故飲之過多,則心火熱甚,而為戰栗,俗謂之酒禁也。」意指酒性苦熱,過量攝入易助長心火,火熱內熾而反致陽氣外浮,表現為寒戰、顫抖等外寒內熱之象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酒屬濕熱之品,其性辛散,過飲則濕熱內蘊,擾亂氣機。心主火,酒熱助心火亢盛,火性炎上,若火熱過極,反致陽氣外越,呈現「熱極生寒」之假象,故見戰栗。此現象與《內經》「重陽必陰」之理相合,亦類似「熱深厥深」之病機,屬真熱假寒之候。
此外,酒濕易困脾土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,進一步阻遏陽氣,加重顫抖症狀。臨床上,酒禁多見於平素心火偏旺或濕熱內蘊者,此類體質者飲酒後更易觸發陰陽氣機逆亂,表現為外寒內熱之證。
在治法上,當以清心瀉火、化濕和中為主,可參考黃連解毒湯、葛花解酲湯等方劑加減,以清解酒毒、調和氣機。然須辨明寒熱真假,避免誤投溫燥之品而助長內熱。
酒禁一證,體現中醫對飲酒致病之深刻認識,亦反映「亢害承制」之病機變化,為臨床辨治酒傷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