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瘕

定義與概述

酒瘕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長期過量飲酒導致的一種特殊瘕病。其特徵為患者對酒精產生強烈依賴,不得酒則出現嘔吐等戒斷症狀,並伴隨食慾減退、形體消瘦及嗜睡等表現。此病名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,歸屬於「癥瘕病諸候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酒瘕的形成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酒毒內蘊:酒性濕熱,長期過量攝入導致濕熱之邪蘊結脾胃,損傷中焦運化功能。
  2. 蟲積作祟:古代醫家觀察到「胃中有蟲使之然」,認為酒毒久蘊可能滋生寄生蟲或引發類似蟲積的病理變化。
  3. 氣血虧虛:酒客多食少,穀氣不足,日久氣血生化乏源,形體失養而漸瘦。
  4. 心神失養:酒性擾神,長期飲酒導致心神不寧,形成對酒精的依賴性。

臨床表現

酒瘕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消化系統症狀:食慾減退,進食穀物量少,不得酒即嘔吐。
  • 形體改變:長期飲酒導致身體逐漸消瘦。
  • 精神症狀:嗜睡、精神萎靡,對酒精有強烈渴求。
  • 特異性表現:患者常自述「思酒」不已,形成明顯的酒癮。

診斷要點

中醫診斷酒瘕主要依據:

  1. 長期過量飲酒史
  2. 典型的酒依賴症狀群
  3. 伴隨脾胃功能失調表現
  4. 排除其他癥瘕積聚病證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酒瘕遵循以下原則:

  1. 清利濕熱:選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清熱解毒藥物。
  2. 健脾和胃:常用白朮、茯苓、陳皮等恢復脾胃功能。
  3. 殺蟲消積:針對「胃中蟲」的病理認識,可選用使君子、檳榔等驅蟲藥。
  4. 養心安神:使用酸棗仁、遠志等安神定志。

古籍論述

《諸病源候論·癥瘕病諸候》原文記載:「人有性嗜酒,飲酒既多,而食穀常少,積久漸瘦,其病遂常思酒,不得酒即吐,多睡不復能食,雲是胃中有蟲使之然,名為酒瘕也。」此段文字精要描述了酒瘕的病因、病機與臨床特徵。

與其他瘕病的區別

酒瘕與其他類型瘕病的鑑別要點在於:

  • 有明確的長期飲酒史
  • 對酒精有明顯的生理依賴
  • 症狀表現與飲酒行為直接相關
  • 病理重點在脾胃濕熱而非單純氣滯血瘀

預後與轉歸

酒瘕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發展為:

  1. 酒疸(酒精性黃疸)
  2. 酒鼓(酒精性肝硬化)
  3. 脾胃衰敗,氣血枯竭
  4. 心神失守,精神異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