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劑
酒劑,古稱「酒醴」,後世亦稱「藥酒」,為中醫傳統藥物劑型之一。其以酒為溶媒,透過白酒或黃酒浸漬藥材,提取有效成分,製成內服或外用之藥液。酒性溫通,能行氣血、助藥力,故多用於活血化瘀、祛風除濕、溫經散寒等功效之方劑。
製法與分類
酒劑製法主要分為冷浸法與熱浸法:
- 冷浸法:將藥材切碎或研粗末,置於酒中密封浸泡,定期攪拌,歷時數日至數週,濾取清液而成。此法適用於揮發性成分或對熱敏感之藥材。
- 熱浸法:將藥材與酒共煮,或隔水加溫後密封浸泡,可縮短提取時間,適用於質地堅硬或需高溫溶出之成分。
依功效分類,常見酒劑如:
- 補益類:如「十全大補酒」,以人參、當歸、熟地等補氣養血藥材製成,用於氣血兩虛之證。
- 祛風濕類:如「風濕藥酒」,含獨活、威靈仙、川芎等,主治風濕痹痛、關節不利。
- 溫經止痛類:如「當歸酒」,以當歸、桂枝配伍,善治血虛寒凝之痛經。
中醫理論依據
酒劑之應用,契合中醫「酒為百藥之長」之說。《黃帝內經》載「醪醴」用於治療疾病,後世醫家更強調酒能「引經報使」,助藥力直達病所。其性味辛甘大熱,可通行十二經絡,尤善驅散寒濕、活血通絡,故風濕痹證、跌打損傷及虛寒諸疾,多配伍酒劑以增效。
臨床特點
- 吸收迅捷:酒劑中有效成分溶於乙醇,內服後吸收迅速,適宜急證或需快速起效者。
- 保存便利:酒具防腐之性,藥酒可長期貯存而不易變質。
- 協同增效:酒與藥材相須為用,如活血藥配酒可增強行散之力,補藥配酒則助其溫養之功。
歷代名方如《傷寒論》之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」亦註明以酒煎服,足見酒劑於中醫治療之重要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