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積五更泄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積五更泄瀉

酒積五更泄瀉,又稱酒積晨泄,屬中醫泄瀉病證範疇,因長期飲酒過度,濕熱內蘊,損傷脾胃,導致黎明時分(五更)腹瀉不止。此證首載於《癥因脈治·泄瀉論》,其特徵為每日五更時分腹中絞痛,排出黃色黏沫,小便赤澀或如米泔水樣,脈象多見洪數或弦數。

病因病機

本證主要因長期嗜酒無度,酒性濕熱,蘊積腸胃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。濕熱下注大腸,使腸道傳導失司,故於黎明陽氣初升之際,濕熱隨氣機升發而作泄瀉。此外,酒毒傷及肝膽,亦可影響脾胃升降功能,加重泄瀉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時間特徵:每至五更(約凌晨3-5時)必發腹痛泄瀉。
  2. 排泄物:大便呈黃色黏沫狀,氣味穢濁。
  3. 小便異常:小便短赤,或混濁如米泔水。
  4.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象洪數或弦數。
  5. 伴隨症狀:或見口苦咽乾、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等濕熱中阻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化濕、調理脾胃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平胃四苓散加減

    • 基礎方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(平胃散)合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(四苓散)。
    • 加味:葛根升清止瀉,黃柏清熱燥濕。
  2. 家秘川連枳殼湯
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枳殼、白朮、茯苓等,重在清熱利濕,理氣和中。

若濕熱久蘊傷陰,可酌加養陰之品,如生地、麥冬;若兼肝氣鬱滯,可佐柴胡、白芍疏肝解鬱。

相關證型

  1. 酒泄:泛指因飲酒過度引起的泄瀉,症狀較輕,未必限定於五更發作。
  2. 縱酒泄瀉:強調長期酗酒所致脾胃虛損,泄瀉反覆不愈,可伴隨神疲乏力等虛象。

酒積五更泄瀉的辨證關鍵在於濕熱內蘊與時間規律性,治療時需注重清利濕熱,同時調理脾胃氣機,以恢復其升清降濁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