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積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積腹痛

病證名,指因長期嗜酒無度,導致濕熱內蘊,損傷脾胃而引發的腹痛。此症多見於好飲酒者,因酒性濕熱,久飲則濕熱積滯於中焦,阻礙氣機,使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故而發為腹痛。

臨床表現
酒積腹痛的主要症狀為腹痛伴隨腹瀉,瀉下物多呈黃沫狀,尤以清晨時分發作為特徵。飲酒後疼痛加劇,並可能伴有小便赤澀、口苦舌乾等濕熱內蘊之象。《癥因脈治》卷四記載:「酒積腹痛之癥,痛而欲利,利下黃沫,天明即發,飲酒痛甚,小便赤澀。」

病因病機
酒性濕熱,過量飲酒則濕熱之邪蘊結脾胃,阻滯氣機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濕熱下注大腸,則見腹瀉、黃沫;濕熱下注膀胱,則小便赤澀。此外,酒毒久積,亦可損傷肝膽,使疏泄失常,加重濕熱內蘊之勢。

治療原則
清熱化濕、行氣止痛為主,根據具體症狀選用不同方劑:

  1. 痛而欲利,脈沉數者:濕熱積滯明顯,宜通腑泄熱,選用枳殼大黃湯,以枳殼行氣寬中,大黃瀉熱通便。
  2. 口苦舌乾者:濕熱上擾,胃陰受損,可用幹葛清胃湯,以葛根升清止瀉,配合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。
  3. 利下黃沫者:濕熱偏重於脾胃,宜梔連平胃散加枳殼,以平胃散健脾化濕,梔子、黃連清熱,枳殼理氣止痛。
  4. 小便赤澀者:濕熱下注膀胱,可選用益元散(滑石、甘草、硃砂),以清利濕熱,通調水道。

相關中醫理論
酒積腹痛屬於「積聚」範疇,與脾胃、肝膽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酒為「熟穀之液」,其性剽悍滑利,少量可活血行氣,過量則釀生濕熱,損傷臟腑。治療時除用藥外,亦需注重調理脾胃功能,使濕熱得化,氣機得暢,則腹痛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