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積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積便血

酒積便血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長期過量飲酒,導致濕熱內蘊,結聚大腸,損傷腸絡而引發的便血症候。此證多因酒性濕熱,久飲傷脾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,濕熱下注大腸,灼傷血絡,故見便血。臨床表現除便血外,常伴隨腹脹、口苦、舌苔黃膩等濕熱之象,或兼見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等脾虛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結蓄:酒性辛熱,過飲則濕熱內生,蘊結腸道,迫血妄行,血溢脈外而致便血。
  2. 脾虛濕困:長期飲酒損傷脾胃,脾虛則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久則化熱,濕熱下注大腸,引發便血。
  3. 寒濕轉化:若患者素體陽虛,或久病傷陽,濕熱可從寒化,轉為寒濕困脾,此時便血多色暗,伴畏寒、腹痛喜溫等症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病機不同,治法亦有差異,臨床常見以下證型:

1. 濕熱蘊結證

  • 主症:便血色鮮紅或紫暗,肛門灼熱,腹脹口苦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涼血止血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黃連丸:清熱燥濕,適用於濕熱偏盛者。
    • 酒蒸黃連丸:專解酒毒,清腸止血。
    • 約營煎(《景岳全書》):清熱涼血,適用於濕熱便血。
    • 聚金丸槐角丸:清腸止血,多用於腸風下血。

2. 久痢膿血證

  • 主症:便血日久,夾雜膿液,腹痛隱隱,反覆不癒,舌淡紅或暗,苔薄膩。
  • 治法:調和寒熱,澀腸止痢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:寒熱並調,適用於久痢膿血。
    • 樗白皮散:清熱燥濕,收斂止血。

3. 寒濕困脾證

  • 主症:便血色暗,腹冷痛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• 治法:溫中健脾,化濕止瀉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二術煎(《景岳全書》):健脾燥濕,適用於脾虛濕盛。
    • 四君子湯:益氣健脾,扶正固本。
    • 葛花解醒湯:專治酒積傷脾,適用於酒濕內停兼脾虛者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便血:泛指各種原因所致的腸道出血,酒積便血屬其中一種證型。
  • 痢疾:以腹痛、裡急後重、下痢膿血為特徵,酒積便血若久病不癒,可轉為痢疾。

此證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濕熱者當清熱化濕,寒濕者宜溫中健脾,久病則需兼顧固澀與調理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