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積
酒積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九積」之一,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卷二,指因長期或過量飲酒,導致酒濕濁邪積滯於體內,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進而引發的一系列病證。此證常見於嗜酒之人,臨床表現以腹脹痛、食慾減退、目黃口乾等為主,嚴重者可發展為酒精性胃炎、肝硬變等疾病。
病因病機
酒性濕熱,過飲則損傷脾胃,使中焦運化失常。濕熱內蘊,阻滯氣機,久則釀生痰濁,積聚成病。《醫碥》卷三指出:「酒積者,因酒濕停滯,脾胃受困,氣血不行,積而成疾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濕熱困脾:酒濕鬱久化熱,阻礙脾胃升降,導致脘腹脹滿、納差。
- 氣滯血瘀:濕熱久滯,影響氣血運行,可致脅肋脹痛,甚則形成癥瘕積聚。
- 肝膽受損:酒毒濕熱易熏蒸肝膽,引發目黃、口苦等黃疸症狀。
臨床表現
酒積的主要證候包括:
- 脘腹脹痛:因酒濕停滯,氣機不暢,患者常覺腹部脹滿,按之疼痛。
- 食慾不振:脾胃受損,運化無力,故見食少、噁心。
- 目黃口乾:濕熱熏蒸肝膽,膽汁外溢則目黃;熱傷津液則口乾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滑。
治療原則
酒積的治療以祛濕消積、疏肝健脾為主,根據證候輕重選用不同方藥:
- 輕證:濕熱初積,脾胃未大傷者,可用葛根、枳實、麥芽等藥,助脾胃運化,解酒毒濕熱。(《醫碥》卷三)
- 重證:若痰濕瘀滯較甚,可選用專方,如:
- 曲蘗丸:消食化積,適用於酒食停滯。
- 酒積丸:專治酒積腹痛,含黃連、黃芩等清熱燥濕藥。
- 烏白丸:行氣活血,用於酒積日久,氣滯血瘀者。
相關疾病
酒積若遷延不愈,可發展為現代醫學所稱的酒精性胃炎、脂肪肝、肝硬變等疾病。中醫認為,此類疾病多與酒毒濕熱久積,損傷肝脾,導致氣血瘀滯、痰濁內生有關。
古籍參考
- 《儒門事親》:「酒積者,因酒過度,停滯成積。」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「酒積之證,目黃口乾,腹脹少食,治宜消導。」
酒積的調理需注重戒酒及飲食清淡,並配合藥物治療,以恢復脾胃功能,清除濕熱積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