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黃
酒黃為中醫三十六黃之一,屬黃疸病範疇,其病因多與長期飲酒過度,導致臟腑積熱、濕熱內蘊有關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記載:「病人五臟積熱,面赤,言語帶邪,昏沈錯亂,目中黃色,此是酒黃。」指出此證以面赤、神志昏亂、目黃為主要特徵,乃酒毒濕熱上攻,擾亂心神所致。
病機與證候
酒黃之形成,源於酒性濕熱,久飲則濕熱蘊結脾胃,進一步熏蒸肝膽,致使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。臨床表現除目黃、身黃外,常見:
- 面赤煩熱:因五臟積熱,熱邪上炎,故面色紅赤。
- 神志異常:濕熱擾心,可見言語錯亂、昏沉恍惚,甚則譫妄。
- 脾胃症狀:如脘腹脹滿、嘔惡、大便溏滯或下血,此因濕熱損傷腸絡所致。
- 危重徵兆:若見氣促喘逆、脈象沉微如屋漏(脈律不整,微弱欲絕),預後不良,屬正氣衰敗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
《聖濟總錄》提出酒黃的治療以灸法為主,取後心(疑為心俞穴)、百會、下廉三穴,各灸百壯,以通陽散熱、醒神開竅。若兼見便血,可服澤瀉湯(原方未詳載,推測以澤瀉為主藥,配伍健脾利濕、涼血止血之品),清利濕熱、和絡止血。
與其他黃疸的鑒別
酒黃需與其他黃疸類型區分:
- 穀疸:因飲食不節,脾胃濕熱所致,以食後頭眩、腹滿為主。
- 女勞疸:多因房勞傷腎,兼有額黑、足下熱等腎虛見症。
- 急黃:發病急驟,熱毒熾盛,易見神昏、出血,病情險惡。
酒黃的辨證關鍵在於結合飲酒史與神志症狀,治療上需注重清解酒毒、分消濕熱,後世醫家亦常選用葛花解酲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,以化濕醒脾、疏肝利膽。此證若遷延不治,濕熱深伏,可能轉為鼓脹、癥積等頑疾,故早期調理尤為重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