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寒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寒喉風

酒寒喉風為喉風之一種,首載於《喉科杓指》。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咽喉兩側「兩倉」(指喉關兩側之扁桃體區域)平伏無腫脹,但可見淡紅色斑塊,呈散在分布,約四五粒,吞咽時覺疼痛,然無明顯身寒發熱之表證。診脈可見六脈洪大,此乃內熱熾盛之象(見《喉科指掌》卷二)。
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酒後腠理疏鬆,風寒之邪乘虛外襲,與體內酒熱相搏,鬱而化熱,兼夾濕濁上壅咽喉所致。酒性濕熱,風寒束表,內外合邪,致使咽喉氣血壅滯,發為喉風。
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清化濕熱為主,兼疏風透邪。傳統選方以清咽利膈湯加減,該方出自《外科正宗》,由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荊芥、玄明粉等組成,功能清熱解毒、利咽消腫。臨證可酌加葛花、枳椇子等解酒化濕之品,或配伍桔梗、甘草宣肺利咽。若熱毒偏盛,可增黃連、石膏;濕重者加滑石、茯苓。

鑒別要點
此症需與「風熱喉痹」「陰虛喉風」相區別:

  1. 風熱喉痹:多見咽喉紅腫熱痛,伴發熱惡寒,脈浮數,屬外感風熱實證。
  2. 陰虛喉風:喉部微紅乾痛,午後加重,脈細數,乃陰虛火炎所致。
    酒寒喉風則以酒後受寒為誘因,濕熱夾風為病機特徵,脈象洪大而無表證,可資辨別。

古籍補充
《喉科秘旨》亦提及此症,強調「酒客痰濕內蘊,復感風邪,喉間必現紅絲紫粒」,進一步說明濕熱瘀阻咽喉之病理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