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風
酒風,又稱漏風,為中醫病名,指酒後腠理疏鬆,復感風邪所引發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素問·病能論》,其載:「有病身熱解墮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……病名曰酒風。」所述症狀特徵鮮明,後世醫家多沿襲此論,並進一步闡發其病機與治法。
病因病機
酒性溫熱而剽悍,過飲則助濕生熱,使氣血奔湧、腠理開泄。此時若外感風邪,風性開泄,與內熱相合,則致營衛失調,衛外不固。風邪乘虛內襲,纏滯肌表,故見發熱、汗出淋漓如浴;衛陽被遏,不能溫煦肌膚,故惡風;濕熱內蘊,阻遏氣機,則肢體懈惰、少氣乏力。
臨床表現
- 身熱:因風熱鬱於肌表,正邪相爭而發熱。
- 汗出如浴:酒後腠理疏鬆,風邪開泄,津液外泄,故大汗淋漓。
- 惡風:衛氣不固,風邪襲表,故畏懼風吹。
- 肢體懈惰:濕熱內阻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故肢體沉重乏力。
- 少氣:汗多傷津耗氣,兼濕熱困脾,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不足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多從清熱化濕、疏風固表論治,代表方劑如:
- 澤瀉湯(《素問·病能論》原方):以澤瀉、白朮為主,利濕健脾,兼以祛風。
- 桂枝加黃芪湯:若表虛明顯,可加黃芪益氣固表,調和營衛。
- 清熱滲濕方:若濕熱偏重,可選黃芩、梔子、茯苓等清熱利濕之品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中風:雖同有風邪為患,但中風多見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,酒風則以汗出惡風為主。
- 暑濕:暑濕多發於夏季,伴頭昏胸悶,酒風則與飲酒密切相關,汗出更甚。
酒風一證,體現中醫「外內合邪」之病機特點,臨床需辨明濕熱與風邪孰輕孰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