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毒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毒喉風

病名
酒毒喉風屬中醫喉風範疇,首載於《喉科秘旨》卷上,專指因過量飲酒、酒毒內蘊,上攻咽喉所致之喉科急症。其病機多與濕熱蘊結、氣血壅滯相關,酒性辛熱助火,久則化毒,循經上擾咽喉,發為腫痛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癥候:喉關內紅腫灼痛,或見黃色腐膜,吞咽困難,甚則呼吸受阻。
  2. 全身癥候:面赤目紅,身熱惡寒,頭痛項強;若酒毒熾盛,可現目睛上視、煩躁不寧等肝風內動之象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象多滑數或弦數,反映濕熱內蘊之候。

病因病機
酒毒喉風之成,緣於:

  • 酒毒積熱:酒性濕熱,長期過飲則濕熱內蘊,蒸灼咽喉。
  • 經絡壅滯:足陽明胃經循行過喉,酒毒循經上犯,致氣血瘀阻,腫痛乃生。
  • 肝膽火熾:酒毒引動肝火,風火相煽,加重喉部腫痛及目赤項強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清熱解毒、化濕利咽,佐以 疏風透邪、解酒毒

  • 主方加減:以葛根解肌退熱,梔子、丹皮涼血瀉火;茵陳、車前草利濕導熱下行;枳椇子專解酒毒,薄荷、芥穗疏風透表;桔梗載藥上行,兼利咽喉。
  • 隨證配伍
    • 若痰濕壅盛,加浙貝母、瓜蔞以化痰散結。
    • 肝火亢盛者,酌加黃芩、龍膽草清瀉肝膽。
    • 咽喉腐潰,加馬勃、連翹以解毒斂瘡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此病與「喉痹」「乳蛾」有別,專屬酒毒誘發之喉風,病位雖在咽喉,實與脾胃、肝膽密切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酒客多濕熱」,治療時需注重分消濕熱,避免過用苦寒傷胃。古籍《本草綱目》更指出枳椇子「止渴除煩,去膈上熱,潤五臟,利大小便」,為解酒毒要藥,臨床可優先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