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毒發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毒發疽

酒毒發疽,又稱「酒毒發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。此症因長期過飲酒醴,濕熱內蘊,酒毒積聚,鬱久化熱,燔灼氣血,腐肉成疽所致。其病機與酒毒濕熱流注經絡、阻滯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疽證」範疇,多發於體表或內臟,症見局部腫硬、皮色黯紅或紫滯,甚則潰爛流膿,伴有身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熾盛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酒毒內積:酒性濕熱,長期酗酒則濕熱之邪內蘊脾胃,繼而流注經絡,鬱結成毒。
  2. 氣血壅滯:濕熱毒邪阻遏氣機,血行不暢,瘀熱互結,腐敗血肉而發為疽腫。
  3. 正虛邪戀:若患者素體陰虛或氣血不足,酒毒更易乘虛內陷,致病情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患處腫脹堅硬,皮色黯紅,灼熱疼痛,伴口苦咽乾、胸悶嘔惡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成膿期:腫塊漸軟,按之應指,膿液黃稠,身熱不退,舌質紅絳,苔黃厚膩。
  • 潰後:膿出腐脫,若氣血未復,則瘡口難斂,膿水清稀,新肉不生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蘊結證:以局部紅腫熱痛、煩渴便秘為主,治宜清熱解毒、利濕排膿,方用黃連解毒湯五神湯加減。
  2. 氣血兩燔證:見高熱神昏、瘡色紫黯,宜涼血解毒,方選清瘟敗毒飲化裁。
  3. 正虛毒戀證:瘡口久不癒合,面色萎黃,治當托毒生肌,方用托裏消毒散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可外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  • 膿成不潰:切開引流,務使膿毒外泄。
  • 潰後腐肉未脫: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合。

酒毒發疽之治療,首重戒酒斷源,再依證候標本兼治,清解酒毒與調理臟腑並行,方可收效。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亦強調「酒客病疽,必先除濕熱,後議托補」,足見其治則之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