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草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草藥在中醫體系中的定位與發展

草藥的定義與歷史淵源

草藥,在中醫傳統中泛指未被歷代官方藥典(如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)系統收錄,但長期流傳於民間的地方性藥用植物。其特點在於:

  1. 地域性強:多依賴口耳相傳,採集與應用方式因地區而異,如南方潮濕地區常用祛濕類草藥(如雞骨草、五指毛桃),北方則多見溫補類品種(如沙棘、黃芩)。
  2. 實踐導向:草藥知識多由民間醫者或族群經驗累積而成,如苗藥、藏藥中的部分品種,原屬草藥範疇,後經系統整理才納入民族醫學體系。

草藥與中藥的關係演變

傳統中藥以「君臣佐使」理論為核心,強調藥物配伍的系統性;而草藥初期多單方使用,注重「簡、便、驗、廉」。隨中醫現代化發展,兩者界限逐漸模糊:

  • 文獻整合:近代《中華本草》等著作大量收錄地方草藥,如白花蛇舌草(原為嶺南民間藥)現已成為清熱解毒要藥。
  • 理論融合:部分草藥經臨床驗證後,被賦予性味歸經屬性。例如雷公藤,原為民間治風濕草藥,現歸類為苦辛涼、有大毒,歸肝經,需嚴格炮製後應用。

草藥的現代應用與分類

當代中醫將草藥按功能與生態特徵分類:

  1. 功能分類

    • 清熱類:如穿心蓮、半枝蓮
    • 活血類:如透骨草、接骨木
    • 祛風濕類:如海風藤、絡石藤
  2. 生態分類

    • 草本類:夏枯草、車前草
    • 藤本類:雞血藤、忍冬藤
    • 菌藻類:靈芝(早期部分地區視為草藥)

草藥研究的學術價值

現代研究發現,許多草藥含獨特活性成分,如:

  • 青蒿素源自黃花蒿(古稱「草蒿」),印證《肘後備急方》治瘧記載
  • 三尖杉酯鹼從三尖杉(民間用於消腫)提煉,用於白血病治療

此類發現促使學界重新審視草藥文獻,並結合植物化學、藥理學方法,系統性驗證其作用機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