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毒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毒發,亦稱酒毒發疽,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其病因多由長期過飲酒漿,或嗜食膏粱厚味,致濕熱毒邪內蘊,積滯成毒,外發肌腠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酒性濕熱,久飲易傷脾胃,運化失司,濕濁內停;膏粱厚味則助熱生痰,濕熱搏結,化毒成疽。毒邪循經外竄,凝聚於脊背等陽明、太陽經所過之處,發為腫塊。初起毒邪未盛,故皮色不變;濕熱蘊結,氣血壅滯,故觸之堅硬如石;經絡受阻,營衛不和,則時麻時木;毒邪熾灼,氣血不通,故疼痛劇烈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初起腫塊如彈丸,漸增如拳,皮色不變,質地堅硬,按之痛甚,患處麻痺交替。
- 全身症狀:濕熱毒邪內擾,可見身熱拘急、二便不利;濕濁泛溢肌表,則頭面手足虛浮;若毒邪下迫大腸,可現泄瀉似痢。
治療原則
- 初起階段:毒熱熾盛,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連翹消毒飲(連翹、黃芩、梔子等),以瀉火解毒、透邪外達。
- 成膿前期:若腫勢未消,需托毒外出,可服內托黃芪散(黃芪、當歸、金銀花等),益氣活血、托裡排膿。
- 外治輔助:參照外癰、疽治法,可配合箍圍藥(如金黃散)外敷,以束毒聚腫。
辨證要點
本病需與流注、陰疽相鑒別:
- 流注多為氣血虛弱,毒邪走竄,腫塊遊走不定;
- 陰疽則屬寒痰凝滯,皮色黯紫,痛緩而冷;
- 酒毒發特徵在於濕熱毒結,堅硬劇痛,兼見濕熱蘊脾之象。
此症預後與毒邪深淺、正氣盛衰相關,若延誤治療,恐毒邪內陷,變生他症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戒酒節食」為防病之要,然治療仍當以辨證為本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