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疸

酒疸為中醫病名,屬五疸之一,又稱「酒黃疸」。此病源於長期過量飲酒,導致濕熱內蘊,鬱蒸於中焦,致使膽腑熱盛,膽汁外溢而發黃。其理論基礎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黃疸病脈證並治》,後世醫家如《寓意草》進一步闡述,指出酒客熱毒內熾,膽汁滲溢經絡,遂成身目俱黃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酒疸之成,主因酒毒濕熱蘊結。酒性辛熱,過飲則助濕生熱,濕熱交蒸,困阻脾胃,壅滯肝膽。膽為中精之腑,受熱所迫,其汁外泄,浸淫肌膚,故見黃疸。此外,酒毒鬱久可化火,上擾心神,下灼津液,進一步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酒疸典型證候包括:

  • 身目俱黃:黃色鮮明如橘,屬陽黃範疇。
  • 面發赤斑:濕熱上蒸,血絡瘀滯所致。
  • 心中懊憹熱痛:濕熱擾心,胸膈鬱悶,甚則灼痛。
  • 鼻燥、腹滿:熱盛傷津,氣機壅滯。
  • 不欲食、時時欲吐:濕熱困脾,胃失和降。

辨證分型

酒疸可依病勢深淺分為:

  1. 濕熱偏上:症見脈浮滑、欲吐甚,濕熱壅於上焦,宜因勢利導,先用吐法。
  2. 濕熱偏下:症見脈沉滑、腹滿便秘,濕熱結於腸腑,當通腑泄熱,先予下法。

治療方藥

治則以清利濕熱、解酒化毒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梔子大黃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梔子、大黃、枳實、豆豉,清泄三焦濕熱,通腑退黃。
  • 葛花解酲湯(《脾胃論》):葛花、砂仁、白蔻仁等,專解酒毒,醒脾化濕。
  • 旺膽消酒湯(《辨證錄》)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等,疏肝利膽,清熱解毒。

若兼見氣血瘀滯,可佐以活血行氣之品,如丹參、鬱金;若濕熱傷陰,則加生地、麥冬養陰生津。

相關現代疾病

酒疸所涉現代醫學病證,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硬化、膽汁鬱積性肝炎等,其機理與中醫所述濕熱蘊膽、膽汁外溢相吻合。

酒疸為酒毒致病之典型,臨床須辨明濕熱輕重及病位上下,靈活運用吐、下、清、利諸法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