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酒刺

酒刺,又稱「肺風酒刺」,為中醫病名,指生於面部的一種皮膚疾患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三,記載其病因多由肺經血熱鬱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酒刺的形成與肺經關係密切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肺風粉刺,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。」肺主皮毛,若肺經蘊熱,熱邪上蒸於面,加之氣血鬱滯,則易發為酒刺。此外,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失調、肝鬱化火,亦可助長體內濕熱,進一步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酒刺多見於面部,尤以額頭、鼻翼及下巴為甚。初起為細小丘疹,色紅或膚色,頂端或有白頭,觸之稍硬;嚴重者可化膿成皰,或伴紅腫疼痛。病程纏綿,反覆發作,甚則遺留瘢痕或色素沉著。

治療方法

歷代醫家對酒刺的治療多從清肺涼血、疏風散鬱入手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枇杷清肺散(《外科大成》):以枇杷葉、黃連、桑白皮等為主藥,專清肺經風熱,適用於血熱偏盛者。
  2. 荷葉丸:以荷葉為君藥,取其升清降濁、涼血散瘀之效,可製丸內服,或研末外敷。
  3. 白礬酒塗方:將白礬研細末,以酒調和後外塗患處,具收斂解毒之效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藥物外,針灸亦可輔助治療,常取穴如 合谷、曲池、肺俞 等,以疏通經氣、清泄肺熱。另可配合刺絡放血,於背部肺俞穴或耳尖點刺出血,以瀉熱解毒。

古籍考證

酒刺一詞,亦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稱其「形如黍屑,色赤腫痛」,並強調調理肺脾二經為要。而《外科正宗》則進一步指出,此病與「風熱鬱於皮膚」相關,治療需兼顧疏風清熱。

綜上,酒刺屬中醫「肺風」範疇,其治療首重辨證,或清肺泄熱,或活血散結,臨床須結合患者體質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