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鱉
病證名,指因長期過量飲酒,導致酒毒內蘊、氣血瘀滯而形成的一種瘕病,屬「癥瘕積聚」範疇。此證首見於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《雜病源流犀燭·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》,書中記載:「如平時嗜酒,血入於酒,而成酒鱉。」意指酒液與血相搏,結聚成形,發為鱉狀積塊。
病因病機
酒性濕熱,長期酗酒易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;酒毒蘊結,進一步阻滯氣機,致使氣滯血瘀。瘀血與酒濕互結,積於腹中,漸成有形之塊,狀如鱉甲,故名「酒鱉」。其病位多在肝脾,涉及氣血,屬本虛標實之證——脾胃氣虛為本,濕熱瘀結為標。
臨床表現
酒鱉與「氣鱉」、「血鱉」相似,常見腹中結塊、脹滿疼痛,或可觸及有形腫物;兼見脘腹痞悶、食欲不振、噯氣吞酸、口苦黏膩等濕熱中阻之象;嚴重者或伴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、脈弦澀等血瘀徵兆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行氣活血、消積化濕為主,佐以健脾和胃。傳統方劑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載「蕪荑湯」,以蕪荑、檳榔、木香等藥破氣消積,配合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。臨證亦可選用「枳實導滯丸」加減,或配伍鱉甲、三棱、莪朮等軟堅散結之品。若濕熱偏盛,可佐黃芩、梔子清熱;血瘀明顯者,酌加丹參、桃仁化瘀。
鑒別診斷
酒鱉需與其他積聚病證區分:
- 氣鱉:多因情志不遂,氣機鬱結所致,腫塊時聚時散,痛無定處。
- 血鱉:常因跌撲損傷或婦人經產不暢,瘀血內停而成,痛處固定,舌見瘀斑。
三者雖同屬瘕病,然病因病機各異,治法亦有側重。
補充說明
古代醫家認為,酒鱉形成與「酒毒入血」密切相關,現代中醫學則進一步闡釋其病理機制涉及代謝紊亂、微循環障礙等。此證常見於長期酗酒者,若遷延不治,可能演變為「鼓脹」、「癥積」等重症,故早期調理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