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酒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酒悖
酒悖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飲酒後出現膽大妄為、言行反常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論勇》,文中記載:「怯士之得酒,怒不避勇士者……名曰酒悖也。」意指平日性情怯懦之人,飲酒後卻表現出異常勇猛,甚至無所畏懼,與其本性相悖,故稱「酒悖」。
中醫病機分析
酒悖的形成與中醫理論中「酒性」及「臟腑氣血」的互動密切相關:
- 酒的藥性與歸經
酒性辛熱,味甘苦,歸心、肝、肺、胃經。其性剽悍滑利,能通行經絡、助長陽氣,亦易擾動氣血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酒者,熟穀之液,其氣慓悍」,過量飲用會導致氣機逆亂。 - 酒悖與膽氣關係
中醫認為「膽主決斷」,膽氣虛者常表現為怯懦猶豫。酒性熱而剽悍,短暫激發膽氣,使怯士呈現「虛性亢奮」。然此狀態非真氣充盈,實為酒毒暫時蒙蔽神識,導致「妄動膽氣」,故酒後行為多失分寸,酒醒後膽氣復虛,反見悔懼。 - 氣血逆亂與神明受擾
酒性助火升陽,飲酒過量易使肝陽上亢、心火熾盛。火熱擾及神明,則神識昏蒙;氣血上衝,又兼酒毒鬱滯經絡,形成「熱鬱膽腑」之證,表現為言行乖張、暴怒無制。
古籍論述延伸
除《靈樞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酒性有毒,復大熱飲之」,說明酒毒與熱邪相合,可致「煩躁悖亂」;《景岳全書》亦載「酒悖者,狂躁非本性」,強調此為暫時性病理表現,與體質虛實相關。
辨證要點
酒悖雖屬飲酒後的暫時現象,然其病機可反映個體體質偏頗:
- 肝膽濕熱者:酒後易見面赤目紅、罵詈不休。
- 心脾兩虛者:酒後多言或泣笑無常,醒後疲憊恍惚。
- 痰濁內蘊者:酒後昏聵嗜睡,言行遲鈍而悖理。
酒悖一詞,不僅描述酒後行為異常,更揭示中醫對「酒毒致病」的深刻認識,強調酒性雖能暫時激揚氣血,然過則傷神耗真,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