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韭汁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韭汁法

韭汁法為古代中醫用於初生兒祛除胎毒之傳統療法,載於《本草綱目》。其法取韭根搗爛取汁,經煮沸後予嬰兒少量灌服,旨在清解胎毒,調和臟腑氣血。

中醫理論基礎
胎毒一說,源於中醫對嬰兒先天稟賦異常之認識,多指母體孕期積熱或濕毒遺留於胎兒,導致出生後易發瘡癤、黃疸、夜啼等症。韭汁性辛溫,歸肝、胃、腎經,具溫中行氣、散瘀解毒之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言其「散血解毒」,尤以韭根辛烈之性更甚,故古人取其通絡活血、透達鬱熱之功,以疏泄胎毒。

製法與應用
傳統操作需取新鮮韭根洗淨,搗碎絞汁,濾滓後以文火緩煎,去其峻烈之氣,存其溫通之力。初生兒服之,量宜極少,蓋嬰兒臟腑嬌嫩,韭汁雖能解毒,然辛散之性需審慎調劑。此法盛行於明清時期,多與黃連法、甘草法等並列,為民間常用之胎毒處理方。

藥性分析
韭菜全株皆可入藥,而根汁尤具下行之勢,能引熱毒從二便而出。其辛溫特性可助陽氣升發,兼能活血散滯,對胎毒蘊結所致之氣血不暢有一定疏通作用。然中醫強調「因人制宜」,故歷代醫家亦對此法有不同見解,如《幼科發揮》等典籍則主張以平和之藥緩解胎毒,避免辛燥傷陰。

現代視角
當代中醫臨床已少用此法,然其背後「解毒透邪」之思路仍見於小兒胎毒調理,如以金銀花、黃芩等清熱藥代之。韭汁法作為歷史療法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之理念,亦反映古人對嬰兒體質調護之獨特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