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痔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灸痔法
灸痔法為中醫治療痔疾之外治法,屬灸療範疇,其法源遠流長,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之《五十二病方》。該醫書載:「痔者……而燔其艾、蕈,……即令痔者踞(有^皿)。」文中所述,乃以艾絨或蕈類藥物燃燒燻灼患處,並令患者採取蹲踞姿勢以配合治療。此療法於當時已具備相當技術水平,書中多處提及重灸與熨法結合治療痔疾,反映先秦時期對痔病之認識與處置已趨系統化。
唐代《外臺秘要》卷二十六引《崔氏灸痔法》二則,詳錄灸治痔疾之具體操作。其一為直接於痔核上施灸,其二則選取特定穴位施術。然因其法程序繁複,且療效難以確立,後世醫家漸少沿用。然此二法仍為研究中醫痔疾治療史之重要文獻。
從中醫理論觀之,灸痔法之作用機理主要基於「溫通」與「散結」之原則。艾灸之溫熱效應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消散瘀滯,從而緩解痔核腫脹及疼痛。此外,灸火之刺激亦能激發經絡氣血,調節臟腑功能,尤以疏泄大腸濕熱為要。傳統上,此法多用於寒濕凝滯或氣滯血瘀型痔疾,而濕熱下注者則須慎用。
歷代醫籍中,灸痔法之演變亦反映中醫對痔病辨證之深化。除直接灸灼外,後世發展出隔薑灸、隔蒜灸等間接灸法,以減輕灼痛並增強藥效。然隨內服方藥與外敷療法之進步,灸痔法之應用範圍逐漸縮窄,今多以針灸配合中藥為主流治法。
此療法雖今已罕用,然其於中醫痔疾治療史上之地位不容忽視,亦為當代研究中醫外治法演變提供重要線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