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灸盞

灸盞為中醫灸法所用之器具,其形制類如杯盞,故得此名。據清代醫籍《灸法秘傳》所載,灸盞以銀片製成,四周稍厚,盞底較薄,並穿鑿數孔,下設四足,高約一分許。使用時,須將盞足固定於薑片之上,薑片亦預先穿孔,使孔位與盞底之孔相對,如此艾灸藥氣得以透過孔穴滲入經絡臟腑,發揮溫通氣血、調和陰陽之效。

灸盞之設計,體現中醫「隔物灸」之特色。隔薑灸為其常見用法,生薑性辛溫,具發散風寒、溫中止嘔之效,與艾灸相輔,可增強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之功。灸盞底孔與薑孔相應,使熱力均勻滲透,避免直接灼傷肌膚,亦使藥氣循經傳導,直達病所。

近代艾鬥即由灸盞演變而來,然二者形制略異。艾鬥多為金屬或陶瓷製,上置艾絨,適用於大面積灸療;而傳統灸盞精巧,尤重隔物施灸之妙用,適用於需精準溫煦之證候,如寒濕痺痛、虛寒腹痛等。

灸盞之用,契合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之原則,透過體表穴位與藥氣結合,調動人體自癒之機。其設計兼顧實用與醫理,為傳統灸法器具之重要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