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血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灸血病
灸血病為中醫經外穴名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:「大便下血,灸第二十椎,隨年壯。」後世醫家如近代《中國針灸學》將其列為經外奇穴,並命名為「灸血病」。此穴位於人體第三骶椎棘突之高點處,屬督脈與膀胱經交會區域,為調理血證之要穴。
穴位定位與取法
灸血穴位於骶部,取穴時可先觸摸骶骨正中線,於第三骶椎棘突(即骶骨正中嵴第三隆起處)上方凹陷中定位。其位置鄰近八髎穴,與膀胱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故能調節下焦氣機,影響血分之病變。
主治功效
灸血病穴主要用於治療各類血證,尤其擅長止血與調理血分失衡,具體包括:
- 吐血、衄血:因熱迫血行或氣虛不攝所致之上部出血。
- 便血、尿血:下焦濕熱或脾腎虛寒引起的下部出血。
- 婦人血崩:衝任不固或血熱妄行之月經過多、崩漏。
- 其他血分病證:如血虛發熱、瘀血內阻等。
操作方法
傳統以艾灸為主,分為兩種形式:
- 艾炷灸:取艾絨製成黃豆大艾炷,直接或隔薑片施灸,每次5-7壯。
- 艾條灸:以溫和懸灸法,距離穴位2-3公分,灸10-15分鐘,至局部皮膚潮紅為度。
中醫理論基礎
此穴之效,源於其位於骶部,鄰近督脈與膀胱經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統攝一身之陽氣;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與腎相表裏,故灸此穴可溫通陽氣、固攝血脈。另從臟腑論,骶部與腎、胞宮(子宮)關聯密切,透過灸法激發經氣,能調補腎元、健脾統血,達到「引火歸原」或「溫經止血」之效。
臨床配伍
古籍與現代臨床常配合其他穴位以增強療效,例如:
- 配隱白(脾經井穴)治崩漏。
- 配孔最(肺經郄穴)止咯血。
- 配血海(脾經穴)調和營血。
此穴體現中醫「病在上取之下,病在下取之上」的整體觀,通過局部刺激調節全身氣血,為血證治療之特色療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