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草鞋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草鞋帶

草鞋帶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元代醫書《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》,乃足陽明胃經之要穴「解溪」的別稱。解溪穴定位於足背踝關節前橫紋中央,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,屬本經之「經穴」,五行屬火,為氣血運行之關鍵節點。

穴名由來

「草鞋帶」之名,源於其解剖位置特徵。古時草鞋繫帶處恰與此穴所在位置相應,故以象形得名。而正名「解溪」中,「解」指關節鬆解,「溪」喻穴處凹陷如溪谷,反映其主治關節屈伸不利及局部氣血壅滯之效。

經絡與功能

解溪穴為胃經之經穴,具疏通經氣、清胃降火、利節舒筋之功。中醫理論中,胃經多氣多血,此穴能調節氣血上輸頭面,故臨床常用於:

  1. 頭面疾患:如頭痛、眩暈、目赤,因胃火上炎所致者。
  2. 下肢病症:足踝腫痛、足痿無力,或風濕痹阻經絡之證。
  3. 脾胃失調:腹脹、便秘,藉由通降胃氣以和中。

刺灸方法

古法記載可直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瀉法,或艾灸3~5壯。針感多向足背或踝部擴散,用於急症如踝扭傷時,常配合丘墟、崑崙等穴以增強療效。

此穴別名之沿用,體現中醫取穴重視體表標誌與臨床實用性,亦反映傳統醫學對經穴命名之形象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