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灸哮
灸哮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針灸聚英·雜病歌》,後收錄於《中國針灸學》。此穴定位特殊,需以繩測量:取繩一條環繞頸部,下垂至胸骨劍突(鳩尾)處,截斷後將繩轉向背部,以繩之中點對準喉結,此時繩之末端所著脊骨處即為灸哮穴。其位置約在背部正中線附近,具體取穴需依上述方法確定。
主治與機理
灸哮穴主要用於治療哮喘、咳嗽、支氣管炎等肺系疾患。中醫認為,哮喘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痰飲內伏,外感邪氣引動而發。此穴位於背部,鄰近督脈及膀胱經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膀胱經背俞穴與臟腑相通,故灸之可溫通陽氣、宣肺化痰、平喘止咳。艾灸的溫熱效應能驅散寒邪、化解伏痰,尤其適合寒哮或虛寒型喘咳。
操作方法
傳統以艾炷灸為主,灸3至7壯;現代亦可用艾條溫和灸,施灸5至15分鐘。因穴位定位需精準,臨床操作時須嚴格遵循繩測法,以確保取穴正確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穴的取穴法體現中醫「同身寸」與「體表標誌」結合的思維,強調個體化治療。其療效與背部俞穴(如肺俞、定喘)相呼應,屬「近部取穴」範疇,亦符合「腧穴所在,主治所及」的規律。此外,艾灸此穴可能通過刺激背部交感神經節,調節支氣管平滑肌,從而緩解痙攣,此為現代醫學對中醫外治法的部分解釋。
灸哮穴作為經驗效穴,臨床可單獨使用,或配伍肺俞、膻中、天突等穴,以增強宣肺降氣之效。其應用展現中醫針灸「簡、便、效、廉」的特色,尤適於慢性喘咳的長期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