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灸焫
灸焫,又稱「灸法」,是中醫學中一種重要的外治療法,屬於「針灸」範疇中的「灸」法部分。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記載:「臟寒生滿病,其治宜灸焫。」王冰註解:「火艾燒灼,謂之灸焫。」意指以艾火燒灼人體特定穴位或部位,以達到溫通經絡、驅散寒邪、扶助陽氣之效。
灸焫的原理與作用
灸焫的核心在於「溫熱刺激」,透過燃燒艾絨或其他灸材,產生溫熱效應作用於經絡穴位,從而調整人體氣血運行。中醫理論認為,灸焫具有以下作用:
- 溫經散寒:適用於寒邪內侵所致的病症,如風寒濕痹、寒性腹痛、虛寒泄瀉等。
- 扶陽固脫:對於陽氣虛衰、氣虛下陷之證,如久瀉、脫肛、遺尿等,灸焫可提振陽氣。
- 行氣活血: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、腫脹等症狀。
- 防病保健:古代醫家認為灸焫可增強體質,如《扁鵲心書》提到:「保命之法,灼艾第一。」
灸焫的種類
灸焫依操作方式與材料不同,可分為以下幾種:
-
直接灸:
- 瘢痕灸(化膿灸):將艾炷直接置於皮膚上點燃,使局部產生輕度灼傷,形成瘢痕,多用於頑固性疾病。
- 無瘢痕灸(非化膿灸):艾炷燃燒至患者感到溫熱即移去,不使皮膚起泡或留痕。
-
間接灸:
- 隔薑灸:以生薑片墊於艾炷與皮膚之間,增強溫散寒邪之效,適用於寒性嘔吐、腹痛等。
- 隔蒜灸:以蒜片為介質,多用於癰疽瘡瘍等外科病症。
- 隔鹽灸:常用於臍部(神闕穴),治療虛寒性腹瀉、中風脫證等。
-
艾條灸:
- 溫和灸:持點燃的艾條懸於穴位上方,保持溫熱感而不灼傷皮膚。
- 雀啄灸:艾條如雀啄食般上下移動,加強刺激。
- 迴旋灸:艾條在穴位周圍迴旋施灸,擴大溫熱範圍。
-
特殊灸法:
- 天灸(發泡灸):使用刺激性藥物(如白芥子、斑蝥)敷貼皮膚,使其發泡,類似灸法作用。
- 雷火神針:將特製藥艾條點燃後隔布按灸,多用於風寒濕痹。
灸焫的適應症
灸焫廣泛應用於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,尤其適合以下病症:
- 內科:虛寒性胃痛、慢性泄瀉、哮喘、陽虛畏寒等。
- 外科:寒性瘡瘍、癰疽初起等。
- 婦科:宮寒不孕、痛經、產後虛弱等。
- 其他:風濕痹痛、中風偏癱、小兒遺尿等。
灸焫的理論基礎
灸焫的運用與中醫經絡學說密切相關,主要透過刺激特定穴位,調動經氣運行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灸焫宜用於「寒者熱之」、「虛則補之」的病症。此外,灸焫亦與「陰陽五行」理論相結合,如艾草性溫,屬陽,故多用於陽虛、寒證。
綜觀灸焫之術,其歷史悠久,療效顯著,至今仍是中醫臨床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