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灸皰
灸皰為中醫灸法術語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指施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後,灸處皮膚因熱力刺激而產生的膿皰,亦稱「灸瘡」。此現象為化膿灸(又稱「瘢痕灸」)過程中的自然反應,屬灸療起效的重要標誌。
中醫理論基礎
《針灸資生經》卷三引《明堂灸經》云:「凡著艾得皰發,所患即瘥;不得皰發,其疾不愈。」此論明確指出,灸皰的形成與療效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艾灸透過火熱之力透達經絡,激發正氣,而灸皰的出現正是邪氣外泄、氣血充盛的表現。
形成機制
灸皰的產生主要源於以下兩方面:
- 熱力刺激:艾炷持續燃燒產生的溫熱效應,使局部氣血運行加速,皮膚組織發生輕度灼傷。
- 正邪交爭:艾灸激發人體陽氣,驅逐病邪,局部出現化膿反應,此為「瘡發排毒」的生理過程。
臨床意義
- 療效指標:傳統中醫視灸皰為灸法取效的關鍵,認為無皰則病邪未盡。
- 持續刺激:灸皰形成後,其癒合過程(約3-5週)可對穴位產生持續良性刺激,延長治療作用。
相關技法
灸皰常見於「化膿灸」(瘢痕灸),此技法要求艾炷直接接觸皮膚,灸至穴位起皰為度。另與「發泡灸」相關,但後者多以藥物敷貼誘發水皰,機理有別。
古籍記載
除《針灸甲乙經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亦提及:「灸瘡必發,去病如把抓。」強調灸皰的治療價值。而《千金要方》則詳述灸後調護之法,反映古人對此現象的重視。
灸皰的理論與實踐,體現中醫「以瘡治疾」的獨特思維,為灸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