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灸癆

灸癆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針灸資生經》,引《集效方》所載之「灸勞法」,後世醫家如《中國針灸學》等將其列為正式經外穴。此穴定位特殊,需通過特定測量法取穴,主治虛勞諸症,為傳統灸療中調理氣血、扶正祛邪之要穴。

定位與取穴方法

灸癆穴之定位需依古法量取:

  1. 下肢量度:令患者直立,以草稈自足中趾尖量起,沿足底至膕窩橫紋(即「曲䐃」大紋處)截斷,記錄此長度。
  2. 頭背量度:再以此草稈自鼻尖起,沿頭部正中線(督脈)向後量至脊背,草稈盡處以墨點標記。
  3. 口寸平折:另取一草稈,令患者自然合口,量取口角間橫向寬度(即「一口寸」),將此草稈對折後,平放於背脊墨點上,兩端盡處即為灸癆穴。

主治功效

灸癆穴專治虛勞損傷及肺系疾患,包括:

  • 虛勞證候:久病體弱、面黃肌瘦、神疲乏力、自汗盜汗。
  • 肺陰虧耗:咳嗽日久、痰中帶血或咳吐膿痰,類似肺癆(肺結核)之症。
  • 氣血兩虛:食欲不振、四肢倦怠,屬中醫「五勞七傷」範疇。

操作與灸法

  • 艾炷灸:傳統以艾炷直接灸3至7壯,隨患者年齡增長每歲加一壯(如30歲灸30壯)。
  • 艾條灸:溫和灸或雀啄灸,每次5至15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灸癆穴之效,契合中醫「背為陽,腹為陰」及「督脈統攝諸陽」之說。其定位近於督脈與膀胱經之間,藉灸火溫通陽氣,提振脾肺之氣,化解「癆瘵」(虛損性消耗病)之陰虛內熱。另取穴法結合「口寸」與「足度」,暗合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,強調肢體比例與經穴之關聯。

此穴臨床多用於慢性虛弱性疾病,配合足三里、肺俞等穴,可增強補益之效,然須辨證施治,針對氣血陰陽之偏衰調整灸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