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火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灸火瘡
灸火瘡,又稱「灸瘡」,為中醫外治法中因施灸而形成的瘡瘍。此名首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五,稱之為「灸瘡」;後《外科啟玄》卷九則以「灸火瘡」名之。其成因可分為二類:一為醫者刻意為之,即「瘢痕灸」;二為施灸不慎,誤灼肌膚所致。
瘢痕灸與灸火瘡之別
傳統中醫之瘢痕灸(又稱「化膿灸」),乃刻意以艾絨燒灼特定穴位,使局部皮膚潰爛成瘡,繼而結痂留痕。此法旨在通過持續刺激經絡,激發人體正氣,以達長效治療之效,多用於頑固性疾病,如哮喘、風濕痹證等。此類灸瘡屬治療過程之預期反應,瘡面癒合後多留有永久性瘢痕。
若因施灸時火力過猛、時間過長,或患者體質敏感而致非預期之皮膚灼傷潰爛,則屬意外形成之灸火瘡。其表現與一般燒傷相似,輕者局部紅腫熱痛,重者起泡、潰膿,甚則久不收口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灸火瘡之病機,主要因火熱之邪外襲肌表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熱盛肉腐。若患者素體陽盛,或灸後調護失當(如過食辛辣、觸染污穢),易使熱毒蘊結,瘡面化膿;若氣血虛弱,則瘡口難斂,遷延不癒。
古籍中對灸瘡之論述,多強調「發瘡」與「護瘡」之法。如《針灸資生經》提及,施瘢痕灸後需「令瘡發」,即促使局部化膿以增強療效;而《醫宗金鑒》則載有外用膏藥(如生肌玉紅膏)以助瘡面生肌收口。
治療參考
灸火瘡之處理,可參照中醫對「燒傷」與「潰瘍」之治法。熱毒熾盛者,宜清熱解毒,外用黃連膏、紫草油塗敷;氣血不足者,當益氣養血,內服托裏消毒散,並配合生肌散外敷。然瘢痕灸所致之瘡,屬治療常態,無需過度干預,僅需保持清潔,避免感染即可。
此症體現中醫「以瘡治疾」之獨特思路,亦反映灸法運用中「量」與「度」之精微把控,臨床需據患者體質與病情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