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灸法
灸法為針灸療法之一,指以艾絨或其他藥物置於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,通過燃燒或溫熱刺激,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之外治療法。又稱「灸焫」或「艾灸」,與針刺並列為中醫外治兩大重要手段。
歷史淵源
灸法歷史悠久,早在先秦時期已有明確記載。《說文解字》釋:「灸,灼也,從火,久聲。」《靈樞·官能》更指出: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」顯示古人已認識到灸法在治療上的獨特價值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與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,為現存最早系統記載灸療的文獻。
作用機理
中醫理論認為,灸法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:
- 溫通經絡:藉火熱之力驅散寒邪,疏通經脈氣血運行。
- 扶陽固脫:振奮陽氣,救治陽氣虛脫之危候。
- 行氣活血:改善氣滯血瘀,促進氣血流通。
- 昇陽舉陷:治療中氣下陷所致臟器下垂等症。
- 防病保健:常灸足三里、關元等穴可增強正氣,預防疾病。
主要分類
1. 艾炷灸
- 直接灸(著膚灸):將艾炷直接置於皮膚上施灸,分為:
- 瘢痕灸:灸至皮膚起泡化膿,形成瘢痕。
- 無瘢痕灸:溫熱即移去,不傷皮膚。
- 間隔灸:艾炷與皮膚間隔墊物,如薑片(隔薑灸)、蒜片(隔蒜灸)、鹽(隔鹽灸)等。
2. 艾條灸
- 懸灸:手持艾條對準穴位熏烤,保持一定距離。
- 雀啄灸:艾條如雀啄食般上下移動施灸。
- 迴旋灸:艾條在穴位上方迴旋移動。
3. 溫灸器灸
使用特製灸具(如灸盒、灸筒)盛裝艾絨,固定於穴位施灸,操作簡便且安全。
4. 特殊灸法
- 天灸(藥物發泡灸):用刺激性藥物(如白芥子、斑蝥)貼敷穴位,使局部發泡。
- 燈火灸:以燈心草蘸油點燃,快速灼灸穴位。
- 電熱灸:現代改良法,以電熱模擬艾灸溫熱效應。
臨床應用
灸法尤其適用於以下證候:
- 虛寒證:如脾胃虛寒之腹痛泄瀉、腎陽不足之畏寒肢冷。
- 經絡痺阻:風寒濕痺、關節疼痛。
- 陽氣下陷:脫肛、子宮下垂等。
- 慢性頑疾:哮喘、久咳等沉寒痼冷之症。
經典配穴如「灸足三里以健脾胃」、「灸關元以補元陽」,均體現灸法在調理陰陽、培補元氣方面的獨特功效。
理論探討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針之不及,灸之所宜」,強調灸法在陽虛、寒證中的不可替代性。後世醫家如晉代皇甫謐《針灸甲乙經》、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,均對灸法理論與技術有系統發展。現代研究亦證實,灸療可調節免疫機能、改善微循環,並激活特定生物學效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