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癜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灸癜風

灸癜風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原用於治療「白癜風」病症。該穴位於手中指掌側,遠端指節橫紋中點稍前方處,屬局部取穴法,透過灸療刺激以調節氣血,改善皮膚白斑症狀。

穴位定位與取穴法

據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記載,灸癜風定位明確:

  1. 位置:手中指掌側,遠端指間關節橫紋中點微向前偏移處。
  2. 取穴法:屈指時,橫紋顯現,於其中點向指尖方向輕移約0.1寸即為該穴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白癜風在中醫稱為「白駁風」,多因風邪外襲、氣血失和,或肝腎不足、血虛風燥,導致肌膚失養而發白斑。灸癜風作為經驗效穴,其作用機理如下:

  • 氣血調理:手三陰經循行於掌側,中指屬厥陰心包經所過,灸此穴可激發經氣,疏通局部氣血瘀滯。
  • 溫通祛風:艾灸溫熱之性可祛風散邪,改善風邪蘊膚之證,配合「宛中三壯」的灸量(每側三壯),以溫陽化濁。
  • 就近取穴:「以痛為腧」原則,直接作用於肢末,調節陰陽平衡。

古籍記載與臨床延伸
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「未差報之」,意指若未見效需反覆施灸,體現中醫「效不更穴」的治療思路。後世亦將此穴擴展用於其他皮膚頑疾,如濕疹、蕁麻疹等屬風濕鬱表者,可配合曲池、血海等穴加強療效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
從解剖學看,灸癜風位置鄰近指神經末梢,艾灸刺激可能通過神經-免疫調節影響黑色素細胞功能,與中醫「外治內效」理論相合。然其機轉仍待進一步研究闡釋。

此穴體現中醫「簡便效廉」特色,臨床可單用或與內服藥、針刺並行,然具體運用須基於辨證論治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