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灸刺:中醫傳統療法之精髓

灸刺之定義與淵源

灸刺乃中醫學中艾灸與針刺之合稱,為傳統外治法之重要組成。《靈樞·四時氣》有云:「灸刺之道,得氣穴為定。」此語道出灸刺之核心在於準確取穴與得氣。灸法以艾絨等材料燒灼或燻烤體表穴位,針刺則以金屬細針刺入腧穴,二者雖手法相異,然皆以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為要旨。

灸法之要義

灸法歷史悠久,可追溯至先秦時期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灸療,如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言:「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也,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藏寒生滿病,其治宜灸焫。」此說明灸法尤適於寒證。

灸法主要分為:

  • 直接灸:將艾炷直接置於皮膚上施灸,包括瘢痕灸與無瘢痕灸
  • 間接灸:隔薑、隔蒜、隔鹽等材料施灸
  • 艾條灸:包括懸灸、雀啄灸、迴旋灸等
  • 溫灸器灸:利用各種灸具施灸

灸法作用機理在於溫通經脈、散寒除濕、扶陽固脫,尤擅長治療虛寒性疾病與慢性病症。

針刺之精微

針刺療法在《內經》中已有系統論述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詳細記載九針之形制與用途。針刺強調「得氣」,即《標幽賦》所云:「輕滑慢而未來,沉澱緊而已至。」

針刺手法繁多,主要包括:

  • 補瀉手法:如捻轉補瀉、提插補瀉、呼吸補瀉等
  • 刺法:如直刺、斜刺、平刺、透刺等
  • 特殊針法:如燒山火、透天涼等複式手法

針刺通過刺激經絡腧穴,調節氣血運行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陰陽之效,適用範圍廣泛,從痛症到內科雜病皆有良效。

灸刺之協同應用

歷代醫家重視灸刺配合使用,《醫學入門》有言:「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。」臨床上常見灸刺並用,如:

  • 先針後灸:針刺得氣後施灸以增強溫通之效
  • 先灸後針:灸後行針以引導熱力深入
  • 灸針同施:如溫針灸,針上加艾

此種配合能發揮協同效應,尤其對寒濕痺痛、氣血虛弱等證效果顯著。元代滑伯仁在《十四經發揮》中強調:「灸刺必本於經。」指出無論灸刺,皆須以經絡理論為指導。

灸刺之理論基礎

灸刺療法深植於中醫理論體系之中:

  1. 經絡學說:以十四經脈與奇經八脈為施術依據
  2. 腧穴理論:包括經穴、奇穴、阿是穴的定位與主治
  3. 氣血理論:調節氣血運行,解決「不通則痛」與「不榮則痛」
  4. 陰陽五行:通過補瀉手法調節陰陽平衡

《難經·六十九難》提出「虛者補其母,實者瀉其子」的治療原則,為灸刺補瀉提供理論指導。而《針灸大成》更系統總結了歷代灸刺經驗,成為後世重要參考。

灸刺作為中醫學寶貴遺產,歷經數千年臨床驗證,其理論體系完備,操作技法精妙,至今仍在醫療保健領域發揮重要作用,體現了中醫學「簡、便、驗、廉」的特色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