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灸瘡
灸瘡為中醫灸法治療後,因艾火灼傷局部皮膚,致使化膿潰爛所形成的瘡口。此名詞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古時亦稱「灸創」,如《武威漢代醫簡》所載。古代醫家認為,灸瘡的透發與療效密切相關,《明堂灸經》即言:「凡著艾得瘡發,所患即差;不得瘡發,其疾不愈。」故施灸時常採用多種方法促進灸瘡形成,以增強治療效果。
灸瘡的形成與機理
灸瘡多見於「化膿灸」(又稱「瘢痕灸」),此為傳統灸法之一,透過直接灸燒皮膚,造成局部組織損傷,進而引發炎性反應與膿液生成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過程能激發經氣、疏通經絡,並調動氣血以驅邪外出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古代促發灸瘡之法
歷代醫家對灸瘡的調護與促發積累諸多經驗,如《針灸資生經》記載:
- 外治法:以蔥熨灸處,或以皂莢湯清洗瘡面,助其透發。
- 內服方藥:服用「四物湯」等養血活血之劑,以扶助正氣,促進瘡口癒合。
- 飲食調養:多食魚、豆腐、雞、鵝、竹筍、羊肉等富含營養之物,以滋養氣血,助生肌長肉。
灸瘡的癒合過程
灸瘡通常需3至5週方能結痂癒合。在此期間,瘡面會經歷「化膿—潰爛—生肌」的階段,屬正常病理反應。古代醫家強調保持瘡口清潔,並以膏藥外敷,既可保護創面,亦能避免外邪侵襲。
灸瘡與療效關係
中醫認為,灸瘡的透發程度直接反映灸治的深淺與效果。若灸後瘡發透暢,則邪氣得泄,氣血得調,疾病易癒;反之,若瘡未透發,則可能療效不彰,需進一步調整治療方案。此觀點體現中醫「以瘡為度」的辨證施治理念。
灸瘡作為灸法的重要反應,不僅是治療過程的產物,更是評估療效的指標之一,其理論與實踐豐富了中醫外治法的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