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灸板為中醫傳統灸療器具之一,載錄於清代醫籍《外科圖說》。其形制為長條狀木板,板面鑿有規律排列之圓孔,孔徑可容艾絨固定。施灸時,將搓捻成柱狀或錐狀之艾絨置於孔中,點燃後透過木板隔熱傳導,使溫熱之力滲滲腧穴。

此器具之設計蘊含中醫「隔物灸」治療思想,木板材質多選用桑木或柏木,取其性味甘平,桑木具通絡利關節之效,柏木則有安神定驚之功。板厚約三分,符合「三才之道」,上應天時(灸火)、下合地理(人體經絡)、中通人和(木板媒介)。孔洞排列常依河圖洛書數理,或循經脈走向佈局,以助引導艾火循經傳導。

臨床應用時,灸板可配合不同灸法:若施直接灸,則於孔中置小艾炷直接接觸皮膚;若行間接灸,則在板下襯墊薑片、蒜片或鹽末等物。清代醫家尤擅用此板施「太乙神針」療法,將特製藥艾條插入板孔,使藥性隨熱力深透。其溫灸範圍較單穴灸更廣,適於背俞穴、募穴等區域性治療,對風寒濕痹、氣血瘀滯之證尤具功效。

灸板使用時講究「火候」與「氣息」,須使艾火透過孔洞形成綿長溫煦之氣,而非灼熱烈焰。木質遇艾火熏烤會漸積藥性,故老灸板尤為醫家所重,認為其兼具「器」與「藥」雙重效用。此器具現今仍見於江南部分醫派,尤擅用於「鋪灸」「長蛇灸」等特色療法,體現中醫「器具輔治」的獨特治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