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灸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灸瘡

灸瘡為中醫灸療法後,於體表所遺留之瘢痕,乃艾灸直接燒灼皮膚所致。此現象自古有之,晉代葛洪《抱樸子·仙藥》載:「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……灸瘡皆滅,面體玉光。」文中提及長期服食茯苓可使灸瘡消退,並使肌膚潤澤,反映古人對灸瘡與體質調養之關聯觀察。

中醫理論基礎
灸法屬「外治法」範疇,以艾絨燃燒之溫熱刺激穴位,達到溫通經絡、驅散寒邪、扶陽固脫之效。依灸法強度分為:

  1. 化膿灸(瘢痕灸):刻意令局部皮膚灼傷潰爛,形成永久性瘡痂,藉持續刺激強化療效,多用於頑固痼疾,如哮喘、風濕痹證。
  2. 非化膿灸:控制熱力避免皮膚破損,灸後僅現紅暈,無瘢痕殘留。

灸瘡之形成,與「灸量」(艾炷大小、壯數多寡)及個體體質密切相關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灸後瘡面「膿出則吉,無膿則凶」,認為化膿反應乃正氣驅邪外透之徵兆。

古籍記載與應用
歷代醫家對灸瘡調護多有論述:

  • 《針灸資生經》強調灸後需「避風寒,慎起居」,以防外邪乘虛而入。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記載以生地黃、竹茹等藥外敷,可促瘡口癒合。

灸瘡亦被視為療效指標之一。部分流派主張,特定病症需灸至「發瘡」方顯效,如《扁鵲心書》推崇重灸關元、命門以延年,謂「灸瘡發時,其病必愈」。

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臨床為減輕患者不適,多採用改良灸法(如隔薑灸、溫和灸),然傳統瘢痕灸仍應用於某些難治性疾病。灸瘡之消退速度,中醫認為與氣血盛衰相關,氣血充盈者修復較速,反之則緩,此與《抱樸子》所述「服茯苓」調養後瘡滅膚澤之理相通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