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痔

久痔為中醫病名,指痔瘡遷延不癒、反覆發作之證,首載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。該書明言:「連滯經久,差而復發者,故名久痔。」意指痔疾纏綿日久,雖暫緩解卻屢次復發,故以「久」為名。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進一步闡述,謂「痔久不差,變為瘺也」,指出久痔未癒可能惡化為肛瘻,並提出其病因與「風邪侵襲」、「房勞過度」、「醉飽行房」等因素相關,導致氣血失調,經脈受損,濕熱瘀血下注肛腸,發為痔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久痔之成,多因內外合邪:

  1. 風邪挾濕:風性善行,與濕熱相搏,下注大腸,鬱於肛門,致氣血壅滯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酗酒,釀生濕熱,下迫肛腸,絡脈瘀阻。
  3. 勞倦內傷:久坐久立、負重勞力,或房事不節,耗傷氣血,中氣下陷,肛腸失固。
  4. 正虛邪戀:素體氣虛或陰血不足,正氣難驅邪外出,痔瘡反覆發作,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久痔常見以下證候:

  • 局部症狀:肛門瘙癢灼痛,腫物脫出(甚則嵌頓難收),或見瘡瘻潰破,時流膿血。
  • 全身兼證:或伴面色萎黃、氣短乏力(氣虛證);或見口乾舌紅、便結溲赤(陰虛濕熱證);若濕毒壅盛,則肛周潰爛、分泌物穢臭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久痔,首重辨證分型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1. 濕熱下注證

    • 主證:肛門腫痛拒按,便血色鮮,分泌物黏稠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、涼血止痛,方選秦艽蒼朮湯止痛如神湯加減。
  2. 氣虛下陷證

    • 主證:痔核脫出難納,乏力懶言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中益氣、升提固脫,方用補中益氣湯黃土湯
  3. 血瘀絡阻證

    • 主證:肛周紫暗腫塊,刺痛固定,舌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、散結消痔,方選桃仁承氣湯活血散瘀湯
  4. 陰虛腸燥證

    • 主證:便乾難解,痔核腫痛,口乾咽燥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潤腸、清熱涼血,方用潤腸丸涼血地黃湯

外治法與古籍參考

  • 熏洗法:以《外科正宗》五倍子湯煎湯熏洗,收斂消腫。
  • 敷藥法:選用田螺水熊膽冰片散外塗,清熱解毒。
  • 針灸療法:取長強、承山、二白等穴,調氣活血。

久痔之治,貴在標本兼顧,除清熱化瘀、益氣舉陷等法外,尤重調理臟腑功能,以杜復發之源。古籍如《外科啟玄》、《醫宗金鑑》均強調「治痔必先調氣」,可見中醫對久痔之論治,兼具整體與局部辨證之特色。